-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中士
 
- 积分
- 304
IP属地:湖北省潜江市
|
杜甫遗情说杜甫
一、 诗稿
公元772年,有关部门得到一份呈传上来的杜甫诗作手稿。手稿内容如下;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独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乳妇别。
并另附两份文书。一份内容为呈请有关部门帮助查找杜甫先生下落的“呈请”,并请求将手稿和书信一封转交杜甫先生。另一份是一封书信,信未单独密封。其字迹娟秀,内容简练:
杜甫先生:
自乾无二年(759)五月一别,星移斗转已去一十三载,。弃妇时时挂念先生安危!如今时态稳定,请先生见诗篇后,念及那时一段恩爱,顾念一下奴家。
惶恐!切念!
弃妇拜上
* 年* 月* 日
信,没有留下写信人的地址和姓名。
部门长官将此案交给一下属吴先生办理。吴先生正好与杜甫是几次同进考场的学友,彼此相处不多,但也情投意合,曾“一见钟情”。
二、 哭诉
吴先生接案后,一方面派人打听杜甫下落,一方面查找投书人的所在。
不久就有消息:杜甫已于770年冬病逝于湘;投书人系某地石壕村寡妇。
吴先生又一面派人寻找抚恤杜甫中遗属。
另一方面,他亲自到石壕村拜访投书人。他除了向投书人传达杜甫的死讯,更主要的是想了解学友杜甫在石壕村的经历情况。
长话短说,很容易在石壕村找到投书人——白女士。
白女士哭诉了与杜甫的一段恩爱——
我十五岁嫁人。娘家和婆家都是本地殷实人家。丈夫的前妻是童养媳,比丈夫大五岁。在丈夫二十岁那年,他的前妻病故。未有生育。不久,又将我娶进门。可是。新婚不到一月,丈夫就被抓丁去上了前线。
杜先生客到我家时,丈夫已在前线战死,我已生下宝宝才几个月。那天夜里,差吏又突然来到我家抓丁,我公公翻墙逃去,婆婆也被差吏带走,上了前线。后来才听说我的公公也没逃出差吏之手,也上了前线。差吏也曾经要带走杜先生的,因他有公文在身,差吏们不敢带走他,还对他挺礼貌的。
半夜里,我一个十六七岁的弱女子,抱着宝宝,既伤心又害怕,宝宝哭我也哭……
大概是我们母子哭得太久,太伤心,让杜先生生了恻隐之心。他来到我的房间,安慰我,帮我哄睡了宝宝又和我说话。当时有他在我身边,我好象小孩子有了大人的依靠。我向他讲诉我们家的情况,他也讲了一些他的遭遇……
记不清当时是怎样的,我们就在一个被窝里了。我感觉那夜是最幸福的,比和我丈夫在一起的时候幸福得多,我甚至把他就当成我丈夫了。
第二天,杜先生要走,我哭。
他心软了。他说:“好吧,我暂时不走,等你家里有人回来了,再走。”
就这样,我们以主客之名夫妻之实生活了几个月。
这几月,等来的家人的消息是我的公公、婆婆,还有我的小叔子,都在战争中牺牲了。
有一天晚上,他把我搂进怀里,给我一折叠的纸笺,对我说:“我不能在这里长久呆下去的,我也没能力带走你。明天,我要去找我的亲人了。等以后时局稳定了,我也有了着落,会再来看你。这是我刚写好的一首诗的手稿,把它留给你,当作我给你的礼物,也是我们以后见面的信物……”
我抱着他哭了一夜,也幸福了一夜……
三、 修订
后来,吴先生将杜甫的《石壕吏》手稿整理,并且把结尾的“天明登前途,独与乳妇别”修改为“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