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豫风楚云 于 2015-12-29 17:58 编辑
改革园区现有行政体制 打造广水版“一带一路” 一、广水园区体制不利于经济发展,改革园区现有体制成为当务之急 1、园区的历史背景。1992年,广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孝感地区行署批准成立,文件规定含东西两区,即开发区现有城区和广水办事处。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广水经济开发区没有包含广水办事处,只是从广水办事处划出了两个管理区,把两个管理的5个村列进经济开发区城区范围。1997年,开发区与武胜关镇政府合并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区镇模式运行18年。2005年,十里工业基地管委会成立,实行的是“基地+乡镇办”的管理体制,今年已经纳入4个行政村。2011年广办南环工业开始建设,规划面积2000亩,广悟大道竣工后,广办拟规划3平方公里园区、4平方公里城区。 2、园区的现状和问题。截至2014年底,三大工业区(十里、广办、开发区)的规模企业分别为45家、34家、24家,工业产值分别为82.51亿元、73.6亿元、51亿元,实现税收分别为6960万元、8700万元、83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分别为18%、12%、8%。由于战线长、分布广、区划不统一,加上粗放经营,广水经济开发区在全省排名一直排后,处于被淘汰的边缘,难以引起省政府和投资商的重视。目前园区存在发展规划凌乱,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缺失,产业聚集零散,土地浪费严重,招商引资相互挖墙脚等一系列问题。 3、园区整合的有利因素。随州开发区经过整合已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大悟对高铁新区、大悟经济开发区、阳平工业园区、河口工业园和五峰山生态旅游区正在进行有效地整合。目前,应山至广水至大悟正在建设快速通道,随麻安铁路即将开工;孝感至信阳城铁将在广办、武胜关设站,上海至安康的G346国道将连接四个园区,大悟至广水的红色旅游公路将横穿武胜关、广办、十里、蔡河,武胜关生态旅游区将上升为省级战略,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鄂北饮水工程经过十里、广办、开发区,控制性工程正在开工建设。金鸡河水库已经列进大别山革命老区项目库的笼子,107国道扩宽工程正在开工。把十里工业基地、广办南环工业园、武胜关开发区整合成一个开发区的条件已经成熟,重新规划省级广水开发区,把武胜关生态旅游试验区同时纳入广水经济开发区的整体规划,做大做强湖北广水经济开发区,成为当务之急。 4、园区整合的国家战略和规划、政策。(1)、有利于充分承接武汉城市圈项目。(2)、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扶贫政策。(3)、有利于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4)、有利于融合中原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5)、有利于落实《湖北省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审查认定工作的有关规定》。 二、几点建议: 1、成立新的湖北广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精简、效能、统一”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把十里工业基地、南环工业区、广水开发区、马都司生态区四个园区整合成一个省级开发区,办公地点设在新开发区办公大楼,撤销招商局,人员充到开发区管委会;合并旅游局和开发区,统领武胜关生态旅游区;把汉办的富余人员充实到开发区管委会。实行“一块牌子,五个园区”,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进行统一领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招商,防止各自为政、无序竞争。通过优势互补、融合发展,逐步使我市“省级经济开发区”实至名归,逐步向国家级开发区过渡。 2、确定新的省级开发区的版图。新的省级开发区为十里工业基地、政务生态新区、南环工业园、开发区新旧城区和红色旅游公路贯穿的武胜关生态旅游试验区,即五个园区。坚持目标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高标准制定五个园区的发展规划,更好发挥引领作用。突出“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产城融合”“生态和谐”等新思路、新要求,五个园区规划与应山、十里、城郊、广办、武胜关等地发展规划相衔接,划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园区发展态势。 3、对新的省级开发区的规划重新调整。按照“一带一路”(即应山至大悟公路线两旁两公里和红色旅游公路沿线景点)统一规划,把中等城市、国家交通规划、革命老区优惠政策、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全面融进新的开发区规划。 4、确定开发区的发展指导思想。围绕建设创业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发展区、行政服务功能区、生态旅游度假区、城乡统筹辐射区的新城区要求,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武汉城市圈的契机。以高起点全面规划为统领,以创业、创新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产业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区。 5、发挥科学规划的先导作用。学习借鉴周边及先进地区的先进规划理念,综合考虑本地区的发展现状、资源和能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特色、城市新城构筑等因素,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生态保护,科学编制和修订开发区规划。开发区规划要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统一的规划体系。依法采取托管、置换用地、整合提升等方式调整和扩大开发区的规划范围。开发区的规划制定和调整要按照有关程序报批,并向社会公布,接收社会监督。 6、打造开发区产业集聚和提升高地。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鄂西生态圈的机遇,制定开发区产业准入政策,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以引进龙头企业为重点,着眼于延伸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形成一批特殊产业园区,提升新能源(风电光伏)、新材料、新制造,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工业基地和武胜关工业园要致力于引进和推动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学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优势产业,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烟草、机械、服装、电子、塑胶、包装、纺织、冶金等传统产业的优势。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商务性服务业,在金融、物流、电商、信息方面力争有重大突破。 7、强化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整合资源,推进开发区从产业服务平台向创新产业延伸。通过配套协作、合作研发、购买专利等方式,积极促进国际国内创新资源集聚整合。鼓励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在开发区内开展合作。鼓励海外归国人才、国内高层次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进驻开发区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业,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 8、促进开发区功能扩展与整合。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各项配套功能,大力提升开发区要素资源吸纳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正确处理开发区与母城、新城的关系,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会计、审计、律师、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增强开发区的社区功能,促进开发区向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努力形成研发创新、服务外包的服务商、销售和原材料采购、装备组装生产在开发区,零部件生产在各乡镇、村的城乡产业合理分工的布局。通过并购、换购、投资等多种途径,打造开发区规模企业,消化开发区的不良资产,增强企业应对国内外市场挑战的能力。 9、努力推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对于超两千万的重点项目在用地上予以重点安排。坚决落实环保优先的方针,认真做好开发区环保规划,加大对环保基础建设的投入,确保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开发区建设同步推进。积极引进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运用清洁生产的心技术和新工艺,建设循环型企业。加快应广融城步伐,逐步实现广水和大悟融城,打造武汉的后花园,东西的新节点,构筑鄂北经济带,增强鄂北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10、努力推动开发区城市化进程。开发区管委会应向产业开发与社会管理并重,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的规划完善开发区的城市化功能,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突出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商务信息、展览展示、咨询服务等功能型服务业,同步发展环保公共事业、统筹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促进公共服务业与消费型服务业共同繁荣,促进开发区城市功能的培育。大力引进研发、设计、检测、认证、咨询策划、市场拓展、分销代理、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原辅材料拍卖行等生产性服务机构。加快发展货代、运输、仓储、物流、配送、采购、供应链管理以及会展、贸易中介等商务性服务机构。积极引进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金融、保险、创投、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文化、旅游、资信调查评估、会展等功能性服务机构。成建制引进科研院所及独资、合资、合作建立分所,引进境内外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境内外投资贸易促进机构、文化社会事业交流机构在我市建立综合性服务机构。 11、创优开发区发展环境。一是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超前建设园区交通、道路、管网、绿化和铁路公路的站亭设置,拉开园区的功能骨架。二是搞好行政审批服务。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切实做到高效快捷便民服务。三是为企业职工提供基本服务。利用相关政策,加强员工培训,保障职工住宿。同时,优化公交线路,进行科学调度,确保正班正点,为不在园区居住的职工上班提供便利服务。四是科学规划养老、学校、医院、银行、商超等网点,方便职工及子女、老人生产、学习、生活和工作。 12、强化政府部门对开发区的管理、指导和协调。市政府要加大对开发区资金的投入,科技扶持资金、工业倍增计划等扶持资金要向开发区倾斜。要依托政府网站和招商网站,加强对开发区的宣传。依托国内外专业培训机构,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加强招商人员和开发区规划、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发改、经贸、交通、建设部门要倾力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开发区的考评机制,出台考评指标和办法,落实市政府领导和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的责任,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