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1
中尉
 
- 积分
- 2991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而终于清朝末年。名闻遐迩的广济考棚,座落在县治梅川的南山北麓与梅河东岸之间。为应科考之需,史上各县十分重视试院的建设。据坊间传说始建于隋末、唐初,被大水冲毁后,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知县丁鹿寿劝捐复建,咸丰九年(1859年)知县方大湜重建,迄今一千三百余年。
书院、试院,包括司令台和考棚共一百余间。司令台上有知县坐镇主考,监考官肃立台前。考棚,是参加应试的考生考舍。号舍在司令台两侧,便于考官目视考生的状态。考棚整齐排列,毎排分隔若干号舍,相邻号舍以墙为隔,敞口对台,无门,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类似棚屋。里有两块活动木板专供考生用,白天可以移为案桌和凳子用作考试,夜晚拼板作床休息。县试每年二月在考棚举行,分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等。毎逢考试,各地考生聚首梅川,进入试院,住进考棚,参加应试。广济县历史名人金德嘉、徐天球、陶延喜、刘映丹、张仁熙、肖光际、饶笙舫、刘烽、何焕典、居正、饶汉祥等,均在这里参加过县试,国家为选贤任能,打破了门第、地域和民族的界限,让各方弟子通过比试,晋升入仕,实现梦寐以求的人生宏愿,广济考棚相继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名流精英及贤臣。 每 逢试期临近,各地应考的童生,齐聚梅川,办理报名手续,考日一到,考生鱼贯而入,到试院按考棚房间对号入座,每间一人,安顿行李床铺。摆出文房四宝,等候考官发券。考生不准携夾书本或文稿,不得与邻间考生交头接耳,不许互通关节。监考官不得徇私舞弊,一旦违规,就受惩处。
广济县治为确保考试经费来源,于嘉庆九年(1804年),在东门外建有兴贤庄,首士若干人,置有庄屋,划拨庄田四十三石九斗三升五合。同年,接受个人捐款、捐田或租田,全部收入,一并专作本县乡试卷费和考棚修缮之用。其中,有邑人邹士瑞捐款二百四十串文,钟大隆捐出万垅田二石。周茂孔捐田十七石五斗八升。彭世钰妻饶氏将栗木桥老树咀田四石零四升五合,租付兴贤庄首士。 公元1903年,湖北举行最后一次乡试。1904年,清延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1905年,清廷发布士渝:“从丙午年(1906)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延续一千三百余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在辛亥革命潮流中宣告废除。
“广济考棚”,承载着历史重任足迹,历史在这里不断延伸……历朝科举在这里应试,辛亥革命元老居正在这里演说着心声,翻身人民在这里集会欢庆,解放军队伍在这里宣誓南下,特殊年代红卫兵在这里集会,国泰民安时老百姓在这里欢歌载舞。
“广济考棚”,是梅川历史明片,广济考棚是梅川历史序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