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258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本帖最后由 小河淌墨 于 2015-12-30 22:22 编辑
各位小朋友都是几零后哇?你们的小时候与我的小时候差别很大哟。图中所列“零食”有的已经是商品经济时代的产物,而我的小时候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我们小时候难得吃到这样一些“高级”的点心。有还是有的,多是亲戚六眷送的,或者是父母在供销社的玻璃柜台里买的——不是买给我们这些细伢吃的,是买来送人的。就这样你送来我送往,就像抗美援朝时期流传的“一个苹果”的故事一样,谁也舍不得吃。送得最多的是一种用矮圆柱体透明玻璃瓶装的水果罐头。一般主家有老人,到他家去做客,罐头是少不了的,也可以送京果。这些在我们那个年代用以馈赠亲友的礼物,却是你们小时候舌尖上的“零食”,你们。。。。。。是何等的幸福又奢侈哟。
那么我们小时候过年有没有零食呢?有,而且丰富得很哟。不但丰富,还透着那么一股泥土的气息和母亲的味道——所有的东西都是父母亲手做出来的。都说小孩子们盼过年,为什么不呢?所有平日里吃不到的地方美味都在每一年的年尾闪亮登场。什么拓饼折,揣糍粑,这些自不必说了,大多数的美食其实是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譬如熬糖。在九十里长港一带,家家户户大约都是会熬糖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港沿线多为滨湖平原,靠近河边的,是地势略高的旱地,种植棉花、芝麻、豆类和麦子,靠近湖边的,是地势低洼的水田,种完早谷,又抢种晚稻。熬糖必备的两样原料,麦子和稻米,都是自家田地里产的。有了糖,就可以做两样小吃:糖泡和芝麻片。我家的糖泡所用的米泡年年都是我伯自己炒的,颇为繁琐,不知为何他总乐此不疲。儿时懵懂,老是羡慕别人家用炸泡机炸出来的米泡,感觉要比自家的酥软且白净。。。。。。再就是炒货。炒蚕豆,这东西我伯我美(母亲)吃不动,但我和我姐爱吃,据说细伢要吃这东西磨牙,所以每年必炒,装在坛子里(记得家里有许多这样的坛坛罐罐,除了装零食,还有装酱、装腌菜的扑水坛,暖手的火坛)。炒馃子。“馃”这个字可能不是这样写,也许根本没有这个字,方言俚语,只求同音了。馃子的做工也很繁杂,但从小到大,没有哪一年家里没做过,听大人们私下里说:你不做吧,看见别人家的细伢吃,他会欠嘴(眼馋),做娘的心里不好过。。。。。。还有油炸类。炸油果,炸缟条,炸翻饺,炸“猪耳朵”,炸油坨,这些我伯样样都会做。。。。。。
一转眼,伯离开这世上已二十余年。如今,我也是做伯的人了,可是我不会熬糖,不会做糖泡,不会做所有他曾经为我做过的零食。
小河淌墨2015.12.30.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