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东峰庵
刘继智
李子园和张墩村,同在一条大山冲里,两边是长长的山脊岭,东面的山脊叫七里岗,西面的山脊叫天子岗,天子岗起于黄站的张寨村,断于宣化的张墩村,全长二十余里。天子岗北面有一个黑狗寨,黑狗寨的东面是李园村和张墩村,西面是大堰村。城寨之中有一名庵,名曰东峰庵,庵后有一名塔,名曰普同宝塔。我的寻访之旅在一个深冬早晨开始了。
翻越江淮分水岭凉亭岗,大概步行一个小时左右,便到了李园后坳湾,冲里的小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儿,由东折向西,小河原有一座丁字桥,后来建了一座水泥桥,桥的东面有一条伸向河边的小山脊,形似龙头,呈弧形环绕在河的南岸。
过了水泥桥,远远的看到马路边有一棵古银杏树,一排崭新的楼房建在马路两边,我在村头询问村民,答曰:“这里便是宣化店镇张墩村,原来叫河棚村,湾名叫郑家湾,郑家湾又分为上郑家湾、中郑家湾、底郑家湾三个部分,简称上湾、中湾、底湾,中间还有一个碾子湾。四个湾落中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姓郑的人家,其次是姓张、姓李、姓罗的。”
听到这个名字,我陡然来了兴趣,郑家湾,那可是全县有名的烈士湾,著名的宣化店起义领导人郑新民就出生在这个湾落里,宣化店记录在册的烈士中,姓郑的有三百余人,大部分都出生在这几个湾落,其中,有郑新民、郑作吾、郑新洲、郑远来、郑远月等多名红军团级以上干部。
郑新民的故居就在马路不远处的郑家上湾,我沿着山路向坡上走去,半路上遇到一位中年汉子,经打听,他介绍说:“郑新民的故居就在湾中的高门楼里!”
知道大致方位之后,我便快速向郑家上湾走去。
山坡之上有一处平凹地,两边山脊相拱,湾前有一口弯弯的水塘,水塘边有几棵苍劲古老的银杏树、鸭掌树、紫薇树、朴树,树龄大都在百年以上。整个湾落有前后两排房子,从中间的巷子穿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建筑考究的古民居,两个高门楼,前排大概有十多间房子,并列排开,形成一体。
走进高门楼,再看,原来整个高门楼又分为上下三重,据同行的村民介绍说:“高门楼共三十多间,最上面的卧房,中间的是客厅,最下面的是厨房和杂物间,是一幢封闭式的建筑,只从一个大门楼进出,南边的高门楼建筑年代要晚一些,因此,它没有这个门楼气派!”
郑家高门楼,女儿墙和防火墙高高翘起,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可惜,后面的两重已经坍塌厉害,几近荒芜,从门窗的雕花和建筑格局看,郑新民的祖上,绝对是富贵人家。
郑新民,名国谟,字钟鼎,1901年出生,1920年毕业于罗山高小,后进入信阳中学,再后来考入省立开封师范读书,在师范读书期间参加青年社,接触新思潮,1925年入党,毕业之后,先后在罗山县城和宣化店等地当教师,后来与教师王思俊一起以在东峰庵办羊场为掩护,建立了豫南东峰庵支部,1927年参加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从武昌回来之后,开始创办“黄学”,发展会员。
1927年冬天,黄麻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吴焕先来到李子园找到甘元景,甘元景马上把吴焕先引见给郑新民,吴焕先于是在东峰庵与郑新民、王思俊、李清白、甘元景等人开始谋划武装起义事宜。东峰庵无疑成了宣化店武装起义的策源地。
1929年秋,宣化店武装起义之后,郑新民先后担任罗山工委书记、独立团政委、红色野战军红八师师长,后调鄂豫皖特委委员、特委工会主席,1931年被张国焘在肃反运动之中错杀,死时年仅30岁。
郑家上湾里的人告诉我:郑新民被张国焘错杀之时,采用的是“点天灯”的残酷手法。我疑惑地问:“何为点天灯?”
“所谓点天灯,就是把个大活人用白布缠身,然后浇上煤油烧,郑新民就是这样被活活烧死的!”
这虽然是民间传闻,但在肃反运动之中,张国焘手下的保卫局,在整人和杀人方面的确相当残忍,譬如红十一师师长许继慎,就是绑缚之后绳子栓在马尾之上被活活拖死的。
我问:“郑新民有后人吗?”
“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嫁到西边的清水塘,现在已经86岁了,前年还来过村里,儿子送人了,改为他姓,不知去向!”
我默默地看着郑新民的故居,久久地陷入沉思。
从上郑湾下来之后,我于是沿河而下,来到一座漫水桥边,恰巧遇到一位七十多数的老人,他姓李,名光照,碾子湾人,于是就和他攀谈起来。
碾子湾同样也是一个烈士湾,有名有姓的烈士二十多人,湾子里曾经出了一位军分区司令员,他名叫郑重,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是独二旅旅部干部。
我对碾子湾这个名字存在疑虑,问老人,老人笑着说:“本来,我们和上郑家湾应该是一起的,就因为村里有一个远近有名的石碾,于是就有了碾子湾这个名字!”
“那石碾还在吗?”
“不在了,现在人哪个还用碾子呀!早被埋在地下了!”
经老人指点,我从漫水桥过河到了河西,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来到了郑家中湾。
郑家中湾,居住的全是姓郑的人家,它同样也是一个烈士湾,有名有姓的烈士30多人,烈士郑远月、郑远来、郑远银、郑远行、郑远齐等都出自这个湾里。其中,郑远月,曾经任红军某师政委,1932年牺牲;郑远来,红军团长,1932年牺牲。
在郑家中湾前面的水塘边,我恰恰遇到几位老人,一打听,塘边就是郑远来的故居。郑远来,诨名郑猛子,是红军里的一员猛将,打仗英勇,总是冲在最前面,1932年在战斗中牺牲。据村民介绍说:郑远来一门六烈士,他们生前都是红军营团级以上干部,有一次他们一起骑着高头大马还回过一次,马就系在门前的鸭掌树下,郑远来有一个儿子,几年前才离世,目前,他的儿媳妇还在,在村民们的引导下,我走进了郑远来儿媳妇的家。
两层楼房,新建不久,郑远来的儿媳妇姓李,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她见我问起郑远来的有关情况和故事,显得特别高兴,连忙进屋拿出烈士证书副本,我看了一下,是1981年县政府颁发的。
中湾,新旧房子杂合在一起,湾子后面有无数株古老高大的栗树、乌桕树、枫树,树龄大都在百年以上,风景秀美,湾子后面不远处就是黑狗寨。
依照村民的指点,我顺着湾后面的羊肠小路慢慢地向黑沟寨爬去。山路狭窄,弯弯曲曲,路两边的板栗树、松树密集,爬到半山坡上的转弯处,遇到两个挑柴歇气的农妇,我于是马上询问:“请问到东峰庵怎么走?”
两位农妇好奇地打量我,然后说:“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往前走,到了山顶之上再往左拐就是!”
半个小时的行程,黑狗寨果然到了,我于是顺着城墙一直往前走,出了黑狗寨,寻找未果,感觉不对劲,于是原路返回,再一次进入寨子里,在寨子中心的位置朝下寻找。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约莫走了十几分钟,突然看到,竹林深处,果然有一高耸的石塔,我猜想:这一定就是传说之中的普同宝塔了。
普同宝塔,建于明嘉靖年间,高十三层,呈锥形,上大下小,层递缩小,布局合理,浑然得体,上面有一圆形的盖顶,如剑直刺苍穹,彰显着古建筑辉煌的建筑艺术特色,也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普同宝塔,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至今保存完好无损,在县境内恐怕是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塔。
从普同宝塔向下不到30米,便是东峰庵,寺庙上下两重,建筑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坐东朝西,主门朝南开,西北角有一偏门。院子宽大,左右两边分别安置了两个巨型的石香炉,香炉前分别有一口水井,布局合理,特别讲究对称。
我到四周查看了一下,东峰庵虽然破坏严重,但从散落的磉墩、石板上的雕刻的纹饰可以看出过去建筑规模的宏大,建筑格局的考究,也显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技艺。
东峰庵,不愧为鄂北一带宗教建筑艺术的瑰宝!
1927年,郑新民、李清白、王思俊、甘元景等人以此为依托,从事革命活动,并策划了著名的宣化店起义。宣化店起义之后,罗山独立团先后几次向主力红军输送数千名红军战士,从这里走出了红军许多团级以上干部,如甘元景,曾经任鄂豫皖苏维埃主席、红十二师政委;郑新洲,郑作吾都曾经担任红军团长。
密林丛生、竹林环合之中的东峰庵,显得异常幽静、古朴典雅,它静静地坐落于黑狗寨中间的洼地里,两边山脊环拱,后面的山脊之上高高的城墙成为巨大的屏障,把东峰庵紧紧地环绕在中心位置。
听村民们讲:东峰庵正处于金鸡地之中,过去,这样的地形属于风水宝地,明初建寺之时,始建者一定通过一番考究之后才选址于此的。
从另方面讲:东峰庵,作为宣化店起义的策源地,对它进行必要的修缮和有效的管理,使之成为鄂北的风景旅游和红色旅游名胜之地很有必要。
从东峰庵回到张墩村,我探访了张墩西面山间的石洞,在街上听老人对这里众多的民间故事、革命故事以及有关莲花山奇异风景的介绍,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多的敬仰之情!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东峰庵,郑家湾,一定会招来更多的游客,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游览!
【432924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中学刘继智 电话:13733414896 邮箱:2579753811@qq.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