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地生辉 于 2016-1-20 20:40 编辑
探秘潮水河
潮水河位于神农架林区木鱼镇茅湖村,是长江支流香溪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相传潮水河涨潮的故事由来已久,《兴山志》记载了李来亨在茅湖潮水河立碑的一段史实:明末清初抗清英雄李来亨进入神农架,曾以木鱼地区为主要根据地,与清军进行了无数次搏斗。李来亨当年曾在潮水河畔扎营。一天中午,红日悬空,炎热难耐,将士们纷纷到河里洗澡、洗衣裳,却不料河水突然暴涨,将士们的衣裳一下子便被冲跑了。李来亨感到神奇,经向当地百姓打听才知道,这是一条潮水河,每逢寅、午、酉三个时辰,水位便自然暴涨,半个时辰后又自动回落,因为昼夜间三起三落,好似海边潮汐,所以得名潮水河。了解到这个情况,为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李来亨当即下令在河边竖起了一座石碑,并亲笔题写了“寅、午、酉时勿洗衣”七个大字。 一 神农架除了“野人”之谜之外,这里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和亿万年来形成的复杂自然地貌,孕育了众多神秘而又美丽的自然景观。据古书记载,在神农架地区有一条河非常奇特,一天要涨潮3次。而村中的老百姓却说这条河里住着“河神”,它一发怒河水就暴涨。这离奇的事件一传十十传百,让这条住着“河神”的河,成了神农架最神秘的河。 按常理,潮汐是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所导致的,海水涨落现象是海边特有的景象,那么,离大海直线距离1000多公里的神农架,河水怎么也会出现“潮汐”现象,这个奇特现象的背后,一定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地理中国》摄制组为揭开这个谜团,计划前往神农架,期待解开潮水河奇特的自然之谜。2015年7月5日,我接到了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关于协助拍摄〈地理中国〉的函》,拟近期到神农架拍摄节目。我立即给宣传部张云部长汇报,部长爽快的说需要服务全力支持。有了尚方宝剑,我就拍摄工作做了一个方案,3天后,《地理中国》栏目杨蕊一行就来到了神农架。 原以为杨蕊是一位老成持重的编导,见面了才知道还是一位天真无邪的90后。当时我就想说你一个姑娘家,到坡陡林密、山高路远的潮水河拍电视节目,还不得让我用轿子抬着去呀,出于礼节,话到口边又咽下去了。 当天下午我就对第二天的行程做了周密详细的安排,根据摄制要求,需请一位地质专家和熟悉潮水河情况的向导。经与相关部门联系,地质专家由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管理局地质科研所所长李晓池先生担纲。同时,邀请毛湖村支部委员罗道富担任向导,神农架霞客特色旅游有限公司老总王祖全负责户外探险。 第二天6点钟,我们从湖北旅游明星镇木鱼沿着209国道南行,到达茅湖村委会后,又转向顺着乡村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起初道路还比较平坦,过了潮水河电站后,路突然变得凹凸不平起来,汽车颠簸的很是厉害。刚被暴雨冲刷出来的河沟还没来得及填平,汽车只得沟沿骑行,稍不注意,车轮就会掉进沟里,每走一、二十米远,我和王祖全、罗道富就得下车,给坑坑洼洼的公路垫上石块,车子才能继续前进。 我们用了30多分钟才走过4公里的乡村公路,终于来到一个叫桥沟的地方。向导罗道富说从这里下车,该走乡间小路了。 下车后我问杨蕊感觉怎样,她说很好哇,并说自己当记者时间虽然不长,却是走过一些比神农架还要险峻的大山区的,觉得颠簸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听她这么一说,让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了。果不其然,下车后我们就登茅湖岭,逼仄的山路坡度超过50度,由于走的人少,山坡上的枝棵把路给遮挡的严严实实,得用木棍拨开才能挪步前行。有些地段危岩壁立,手足并用紧扣岩体方能挪动脚步,稍不留神就会滑下几十米高的悬崖。还有一段路是一道陡坎,需借助安全绳才能攀爬上去。像我这个经常爬山的人,也战战兢兢不敢向路下多看一眼,我在叮嘱大家都得小心的同时,特地请王祖全做杨蕊、李晓池的护卫,而杨蕊却说没什么可怕的,先前在大西北爬的坡比这还陡呢,她自个儿可以照顾好自己,要王祖全好好保护李晓池老先生好了。 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电视编导,不畏艰险来到沟壑纵横、山路崎岖的神农架拍摄地质奇观,在普及地理学知识的同时,让亿万观众感受神农架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不由得让我对她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精神感到的由衷敬佩。 翻过茅湖岭,沿着一段阴坡前行,这段路虽说不怎么艰险,但蚂蟥特多,稍不注意就让它沾上衣襟咬破皮肤吸血。摄影师段坤大概是长得比较富态的缘故,蚂蝗偏偏喜欢他,不一会儿就发现10来条小家伙在他裤腿里蠕动。 爬过阴坡翻过山梁,忽然听到前面的山溪传来涨水的声响,我忙问向导罗道富,是不是涨潮了,他说没这么快吧,今天凌晨2点还听见潮水河涨潮的声音了。凭我的直觉,今天的潮水一定是提前报道了。 我们随即一路小跑,于8点1刻来到潮水河涨潮的洞口。然而此时的潮水洞已经干涸,刚刚退潮的青苔上还留着一些水珠,洞前的小水坑积满了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银光。 潮水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大,准确的说是一条扁长的洞隙,宽5米左右,中间要比周围高一些,最高处大约30厘米,普通人很难爬进去。洞里一片黑暗,阴森森的,借助手电筒的光也只能看到6米内的范围,里面的洞隙被突兀的岩石挡住,一片漆黑什么一看不见。 按常规,今天早上涨潮的时间大约在9点钟左右,所以我们6点钟出发,时间还是很宽裕的,然而事与愿违,还是来晚了一步。没办法,只得在潮水洞门口等待下一次潮水的到来。 等待期间,我们发现这一片长满青苔的坡面上,随着离洞口距离的增加,青苔的厚度也有所增加。杨蕊问李晓池先生这是什么缘由,李晓池先生说洞口周围青苔比其它地方厚,估计是岩洞出来的水都保持一定的温度,相对离洞口较远的地方而言温度要高一些,所以长得茂盛。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青苔都长在洞口靠外的地方,到了洞里就逐渐消失,李晓池先生说这是因为洞中光线逐渐变暗,导致青苔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无法生存的缘故。 在对周边的环境考察中,一块印在岩石上的奇怪印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几个套在一起的同心圆,仿佛树木的年轮一样格外引人注目。李晓池先生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种藻类繁衍生息形成的生物遗迹岩石——叠层石。叠层石是地球上最早的藻类化石,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人类。远古时期的地球没有氧气,大气中只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自从有了叠层石才有藻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彻底改变了大气的成分。叠层石最大的功劳,就是产生了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当这些氧气弥漫地球大气层时,地球不再是被火山气体覆盖的星球,而成为适合生命繁衍的摇篮,叠层石释放出来的氧气是地球进化出复杂生命的关键所在。 我们到达潮水洞已有6个多小时,期待洞中涌水的现象一直没有发生,万般无赖,只得坐在离洞口5米多远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个人不由自主的到洞口看个究竟,如此反复,潮水洞仍旧毫无动静。 我们在洞口从早晨8点多一直等到下午7点钟,也没见潮水洞涌出一滴水,很是有些郁闷。我见天色已沉,觉得已有75岁高龄的李晓池先生抹黑走山路有些不方便,便劝向导领着他先往回走。我和摄制组人员决定再坚持一会,看潮水洞能不能给点面子,涨一河潮水。然而事与愿违,山间已经暮色苍茫也丝毫不见动静,只得无功而返。 晚上10点多钟,我们才回到木鱼镇,简单地吃了点晚餐,就要求大家抓紧时间休息,明天5点钟准时出发。 二 第二天5点钟天刚蒙蒙亮亮,我们就坐上汽车向潮水洞方向奔去,在茅湖岭下车后也不敢有丝毫怠慢,一鼓作气赶到潮水洞时才早上7点。到达洞口,发现除了洞旁的小水坑积满了水,青苔上还不断地有水流下来,这些似乎证明,在我们离开潮水洞的10个小时内,曾经发生过一次涌水。然而我们没有亲见过一次真正的涌水现象,这个潮水洞到底能不能涌水,还是无法确定。 大家见潮水洞毫无动静,我们只得在昨天的那块大石头上面坐着,一边啃着馒头,一边喝着山泉水,耐心地等待潮水的光临。 在等待的过程中,应大家的强烈要求下,罗道富给我们讲了关于潮水洞涨潮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清晨,村民们到地里干活,发现小麦乱七八糟的横躺在地里,村民们心想这麦苗昨天还长得好好的,今天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仔细一看,发现竟然有牛光顾的痕迹,他们看这脚印很像犀牛的脚印。于是,村民顺着脚印发现了一个的山洞,洞口铺满了绿油油的青苔,洞外弥漫着浓浓的雾气,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村民们站在洞外向洞内瞧了瞧,什么也没有看见,过了一会儿,听见雷鸣般的声音由里向外传来,只见波涛汹涌的潮水从洞中喷涌而出。村民们认为在潮水洞中住着一头犀牛,犀牛在洞中每翻一次身,就会涨一次潮水。发现潮水洞后,村民们觉得此洞具有灵气,便拿了香裱、鞭炮来到洞口祭拜,希望以后的潮水能够一天三次准时涨潮。当地的村民利用潮水做动力,建造了香厂、磨房,利用潮水作动力推磨、碾米,潮水河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性子急的王祖全,每隔一会儿都要到罗道富所说的最先出水的那几个小洞里看看,到底来水没有。在焦急的等待过程中,时间好像凝固了一般,让人非常难受。 9点多钟,王祖全再次查看小洞的情形时,发现翘首以盼的水终于来了,他便大声呼喊:“水来了!”“水来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们所有在场的人为之一振,大家如离弦之箭向潮水洞奔去。 潮水洞下方几个小洞出水后,约莫过了十分钟,随着声响越来越大,一股水流才涌出洞口,从绿油油的青苔漫过,在洞口下方的陡坎上形成一道瀑布,犹如脱浆的野马向山谷奔腾而去。 看到突如其来的潮水,我们兴奋不已,只能用“激动”来形容此时的心情。因为漫长的等待和一次次的失望,换来的不是遗憾,而是亲眼见证奇特现象的惊喜。杨蕊、段坤不顾湍急水流的危险,来到洞口下方拍摄潮水波涛汹涌的态势。 水势越变越大,不只是洞口流经面积不断扩大,水位也升高了许多,与其说水流从洞口流出,倒不如说从洞口喷涌而出,卷起阵阵银浪,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原来水流很浅的潮水河,在潮水洞涌潮后,瞬间变成了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 观察中我们发现,除了下方的几个小洞在涌水之外,潮水洞周围的好几处洞孔也都在往外涌水,它们有的跟潮水洞一样注入了下方的河谷,有的则流入了旁边地势低洼的地方,形成一个个小水潭。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潮水洞并不是只有一处,附近与它一样间歇性向外涌水的小洞,其实也称得上是一个个“潮水洞”,只是每次发潮时,大洞的景象过于壮观,让人忽略了它们的存在了。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后,潮水洞的水势开始慢慢变小,水流声也弱了下来。站在洞边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洞口的水位不断下降,水流从曾经的波涛汹涌变成浪敛波平,又从一片变成一股,又从一股变成了水滴,洞口的青苔也逐渐裸露出来,小水坑又一次积满了水,好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绿毯之中,格外抢眼。45分钟后,潮水彻底消退,潮水洞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如此大的涌水量,又全部注入河谷,的确能引起下游潮水河发生涨水现象。这样一来,潮水河涨水的起因,总算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多一份坚持就能获得多一份收获,连续两天的等待,终于等到了这令人惊奇的涌水现象,而且还亲眼见证了这一奇特景观,让我们证实了关于潮水洞涌水的真实性,真是不虚此行。 潮水洞涌水是否有着特定的规律呢,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对潮水洞的涌水规律做了统计,发现涌水规律并不明显,有时一天2次,有时一天3次,每次持续的时间和间隔的时间也都不完全一样。 三 那么,潮水洞如此奇特的涌水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李晓池先生推测,潮水洞在不下雨的情况下,地下河流入洞中天然水池的水量几乎是恒定不变的,每隔12小时左右,天然水池的水位会上涨到溶沟,也就是说相当于虹吸管的弯曲顶端,水池中的水便逐渐被压入四壁密封的溶沟内涌流出来。这时,越过溶沟弯曲顶端的水会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流出,并使得溶沟的水流入口端形成大气负压状态,在这股负压作用下,水池的水会源源不断通过溶沟涌出,涌出的水量会大于地下河流入储水空间的水量。即使储水空间的水位低于溶沟的弯曲顶端,储水空间的水还是会不断被“吸”入溶沟中,从而出现“涨潮”现象。当水池的水被“吸”干后,溶沟中还未越过弯曲顶端的水会退回到溶洞里,并形成反向的虹吸现象,之前溶沟的出水端变成进水端,将没过溶沟出口的水重新“吸”回水池中,就会形成“落潮”现象。如此循环往复,泉水便时涨时退,出现“山间潮汐”这一奇特景观。 李晓池接着介绍说,地下暗河就是潮水洞内水流的主要补给源。洞内潮涌现象的间隔时间又是由什么因素控制的呢?李晓池认为,潮涌时间的间隔变化受水源的补给量所控制,潮水洞的补给水源也不仅仅只有地下暗河,洞外周边地区还存在地表水补给源。潮水洞附近地势险要,山石嶙峋,这是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现象。由于石灰岩容易受到水的溶蚀,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会对岩层起到溶蚀作用,因此便会形成崎岖险要的地形。潮水洞处于喀斯特地貌区域,地表存在大量岩石缝隙,这就是地表水的流向通道,地表降水都是经这些通道进入地下暗河的。有了地表水的补充,洞中那个巨大的储水库很快就会被灌满,进而出现涨潮现象。 为了证明李晓池推断的准确性,我们来到潮水洞上方20多米的地方,这里有一道危岩,需借助攀岩的绳索才能爬上去。王祖全身手敏捷,率先爬上崖坎,用安全绳把我们一个个拉上去。在悬崖的右侧,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深的山洞,里面有哗哗的流水声。因为潮水洞就位于这个山洞的下方,地表降雨聚集在这个山洞后,能顺着岩层的裂隙快速对储水库进行补给。 潮水洞涨潮时间频繁变化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水源补给量的变化所致,也就是说,受降雨量变化的影响。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天然水池的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储水时间较长,需要近12小时水位才能越过溶沟弯曲的顶端,因此,一天内会出现2次潮涨潮落现象。在阴雨绵绵的时节,水量就相对丰富,一天内就会出现3次潮涨潮落现象。 经李晓池先生一讲解,我们茅塞顿开,对潮水洞为何涨潮有了初步认知。 我们从向导罗道富口中进一步了解到,潮水洞有时一天内会出现2至3次潮涌现象,从洞外下方瀑布水量的大小就可以推断洞内是否涨潮了。水量较小时,潮水洞处于退潮期,水量较大时,洞中水源充足,说明正处于涨潮期。 在世界地质公园神农架,我们能看到地下暗河、落水孔、天生桥等一系列地质遗迹,潮水洞所在地官门山园区,以其独特的地质博物馆和丰富的峡谷地貌景观为主,就属于岩溶地貌,其地下溶洞系统非常发达,极易形成各式各样的地下空洞、地下暗河和地下管道,当这些地下构造联系在一起时,就为潮水洞涌水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成熟条件,自然而然地会呈现出潮涨潮落的奇特景观。 千百年来,潮水洞似乎坚持着一种神圣的信念,平时滴水不漏,每天都要选定2至3个时辰喷珠泻玉轰然作响,骤然汇成一股波涛汹涌的溪流,奔向潮水河。 大自然总是在不经意间利用一个个看似偶然的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地质奇观,而我们能够亲眼目睹这些奇观,实属幸运,那就需要我们更加珍惜这些难得的机遇,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欣赏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同时,人类更应该用实际行动保护好它们,让每个奇特的自然景观,尽可能更久远的延续它的魅力与神奇。 9月16日,由《地理中国》摄制组拍摄的以揭开潮水河涨潮现象为题材的专题片《奇洞谜河》,在央视10套播出,通过高清电视画面和栏目主持人娓娓道来的讲解,让亿万电视观众感受到了神农架潮水河的神奇魅力,传播了神农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潮水河这条深藏在神农架深山密林的河,终于扑入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的开园,潮水河将成为旅游爱好者探险猎奇、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