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6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2015佳作评选]刘健:治档案“变脸”还需内外兼“修”
原文链接: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502/t3190693.shtml
全文内容:刘健:治档案“变脸”还需内外兼“修”
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成为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的“潜规则”。在中纪委公布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两轮巡视整改情况中,巡视涉及的20个省份中15个省份的整改通报提及整治干部档案造假,其中河北处理了11名身份造假的干部(《现代快报》2月26日)。
关乎干部命运的严肃的组织人事档案竟然成了少数人的利益“涂鸦板”。干部身份的“72变”已然成为伤害规则公平,让贤能者不能进、少用武之地;消解制度权威,让正常的组织资源从“后门”流失、被窃取;抹黑党风党规,档案腐败“黑手”将公道正派的组织纪律、从业操守、务实风气彻底“拉黑”。
组织人事档案的法律属性的流失根在制度漏洞。据相关规定,涂改、伪造档案的,将视情节依法依纪受到行政处分乃至刑事处罚。然而,纵便被列入“十不准”,亦出现“20省份中15省份涉及干部档案造假”之状。则如专家断言,囿于管理、纠错、问责等机制集体失察,才导致“档案门”多发。换言之,当权谋私心遇上制度缝隙,档案“变脸”就极易“成就”投机恋权者的“腐败晋级之路”。
“档案门”无疑是一封沉重的举报信。要向干部履历造假“亮剑”,除了有错必纠、有贪必肃、有责必担的勇气,更需要制度的辅佐和智力的支撑。
堵死干部的“档案门”,亟需制度的“防盗锁”。就治标而言,须综合电子档案系统、公开查询渠道、监督曝光平台、并案问责机制、诚信污点管理等“制度矩阵”,构架出“监督能进出、私欲难钻营”的严密制度体系,用极高的违法成本震慑违纪违法者的私心和贪欲。
更重要的是,要围绕“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一轴心,完善组织人事制度,让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取材宗旨”落地生根、催花育果,真正让德能兼备者居之、让老实人受益,最终实现从“不敢不能”向“不必不愿”的心态转变。为治本赢取时间。
当然,事实无数次证明,如“骗官书记”王亚丽等,篡改“身份”的最终目的,绝非为党为民为国家多干事业谋福祉,而是为了撬开“官门”多占机会、多捞权力、多敛私财。若非如此,即便退居二线、谪居草野如杨善洲者,亦能为党国分忧、为民生“护绿”。可见,只有心底无私、淡看进退去留,才是拒绝档案造假的真正内因。
作者:刘健
推荐理由:干部身份造假,伤害规则公平、消解制度权威、抹黑党风党规,可谓误党祸国亦害民。本文用犀利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揭示出“组织人事档案的法律属性的流失根在制度漏洞”,提出干部内修境界、淡看进退去留,外修党建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内外兼“修”、标本同治的建议。本文首发荆楚网后被人民网、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还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网上信息》编入2015年1-2月影响力文章选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