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花开幸福来
发布时间:2016-10-27 所属版次:孝感日报04版 作者:记者 李文勇 通讯员 熊文强 朱明 徐纪芳
金秋的小悟乡田堂村,垂柳依依、池水盈盈,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排排新建的蔬菜大棚焕发生机,一个个特色产业园如山间彩带翩翩起舞,一项项惠民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这一幅幅如画的农村新貌,正是我市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的成果。
我市全面落实“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发展目标的各项举措,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抓手,坚持扶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大力发展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富民产业,用产业念好“发家致富经”,唱响“脱贫攻坚歌”,共圆“小康梦”。
“自从家门口的旅游公路开通,开车到村里游玩的人也随之多了起来。”孝昌县小悟乡田堂村村委会副主任田芳清说。田堂村位于偏僻山沟,通往山外是一条不足2米宽的崎岖山路,一到雨天则泥泞不堪,严重影响沿线800多名群众的生产生活,阻碍了全村及周边村农副产品的流通,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孝感市政府办公室、市人社局、市农业局等单位精准扶贫工作队入驻该村,积极与相关部门协商,迅速启动了小悟乡尖山片区扶贫旅游公路工程。把原来崎岖的山路扩建为全长8公里、宽7米的乡村旅游公路,并在道路两旁设置自行车道。如今,该村农家乐发展到5家,每逢节假日全部爆满。与此同时,该村流转土地800亩从事苗木花卉种植,果蔬园采摘、土鸡和肉牛养殖。
在田堂村村旁山林里,汇联农场主金汉明正在山坡上观察土鸡进食情况。看着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土鸡,金汉明高兴地说:“兴办这家汇联农场,多亏了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他们协调银行给我提供了4万元创业贷款。”目前,金汉明创办的汇联农场饲养土鸡1500多只,预计今年年底可创收7.5万元。
光伏扶贫被国家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孝昌县采取政府出资、企业投资、村集体土地入股、贫困户贷款入股等多种方式,建成了占地4000亩的孝昌信义光伏农业产业园。目前,一期2200亩基本建成,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为邹岗镇新冲村10个贫困户安装了3千瓦分布式户型电站,预计每户年均发电收益3600元;在新冲村和宇堂村捐建了2座50千瓦的村集体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多元。
合作经营是产业扶贫的一大亮点。今年,安陆市水产局联合红太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我们提供鱼饲料青草种子、种植技术,青草收割时合作社负责包回收。”红太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本文说。安陆市陈店乡松林村的王加明靠1亩鱼饲料青草收入2多万元,他高兴地说:“我计划明年种3亩鱼饲料青草,照今秋这行情,能赚6万多元。”如今,鱼饲料青草产业已成为陈店乡贫困户的致富产业,合作社发展了23户500亩从事苏丹草、黑麦草种植。
孝南区祝站镇河界村是我市扶贫重点村之一。因紧邻界河,土地多为松软的沙壤土,适合蔬菜种植。近两年,河界村征求农户意愿后,紧盯武汉大市场,深耕资源优势,用菜篮子编织本地“种植链”,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已发展蔬菜种植面积350亩,建设钢结构蔬菜大棚194个,其中资金补贴扶持贫困户建大棚52个,实现全村贫困户全覆盖,户均增收2万元,预计明年该村可全部脱贫。
2015年,全市522支“连心”贫困村工作队覆盖503个贫困村。各工作队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基本实现了单位帮扶、党员干部帮扶、帮扶贫困村和帮扶贫困户“四个全覆盖”。
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的过程,更是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进而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迈上小康道路的过程。我市相继出台了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一系列社会扶贫政策,全市参与扶贫的非公企业达427家。
我市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的思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贫困户脱贫意愿,积极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产业扶贫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动、资本入股分红、捆绑就业和提供公益性岗位等脱贫模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去年,全市完成贫困村出列59个,贫困人口脱贫5.35万人。今年,全市计划力争完成贫困村出列179个,贫困人口脱贫9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