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汉密尔顿 于 2016-2-22 13:18 编辑
现在已经是2016年,回过头来看,2012年前后签约的项目,沿着长虹路一带往南,保利,新世界,IFC,温德姆,光谷国际,中信大厦... 如果这些项目都能落实,那将是何等壮观,然而现状是它们或圈地,或烂尾,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形势下滑,资本对于风险的抗拒本性,纷纷缩回一线避险,静观后续形势;另一方面,襄阳的商业环境欠成熟,配套极不完善,对商业资本缺乏足够吸引力也是重要原因。
一个地方繁荣的前提,是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较为便利,进而推导前提的前提,是这里的基础设施越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一定是具备了自由、开放、规范的商业文化氛围。襄阳这几年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城市面貌比往年有了很大改变,作为襄阳人都看在眼里。至于开发仍然不够,建设过程中瑕疵很多,这些可以后续完善。比硬件更难的,是文化。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我们襄阳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民文化,为商业环境提供宽松的氛围,一个星巴克的开张,各种装B斥责之声就铺天盖地,这个我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一直以来在襄阳人的观念里,特别讲求“接地气”,对十分世俗化的东西很推崇,卡五星,吃大虾,都是这种世俗文化的产物,关键问题在于,这种价值观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自信的东西,就是对所谓“高大上”的敌视。其实这就是给大家多了一种选择,他喝他的咖啡,你吃你的大虾,各有各的消费价值观,各不相干,没必要通过这个来显示你有多接地气。想接地气,可以直接住到穷乡僻壤,那里是最接地气了。
不过,有时环境文化的变化都是开始有一个长期积蓄的过程,剧变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去年长虹路改造完不久,还有很多行人三轮横穿马路,但是今年已经少了很多,过斑马线也在遵守红绿灯了,闯红灯的行人,由过去的多数,变成现在的少数了,所以变化就是这么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对襄阳前景的信心在于,有庞大完善的工业体系,有门类众多的生产企业,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融资需求,一定会带动金融商业的兴起,所谓工商工商,工业是商业的基础和前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就是工厂借助各类融资工具所展开的。襄阳也必将遵循这样的规律,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为商业环境优异、消费文化丰富时尚的现代化都市。
总而言之,襄阳今年即将突破人均GDP1万美元的关口, 商业资本后边将会纷涌而至,关键是我们要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告别对“接地气”的病态执著,襄阳才能为那些“高大上”的商业资本的到来真正地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