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下士

- 积分
- 9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武穴灵山:西天取经故事“终点站” 朱志勇 吴学书 吴鑫鹏
《西游记》是一部享誉世界、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跋山涉水,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灵山”取回真经的故事。然而,书中描写的“灵山”果真在印度吗?
众所周知,《西游记》作者为明代的吴承恩,但据史料记载,他从未去过西域印度,其先在浙江长兴县任县丞,而后在湖北蕲州荆王府任纪善。近些年,我们通过查阅史料,走访专家,实地踏勘,惊喜地发现古蕲州匡山地域的武穴“灵山”与《西游记》中的“灵山”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合理推断,《西游记》中取经故事的 “终点站”可能在武穴“灵山”,而非印度之“灵鹫山”。
(一)
印度 “灵鹫山”与《西游记》中的“灵山”到底有何不同?
我们不妨先到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去看一看。
在印度北部恒河平原,有一座黑黝黝的山峰,高不过数百米,岩石裸露,并无繁密树林,只是点缀着一些低矮的杂树,四周被几座小山峰簇拥而立,山下皆为一马平川。此山虽然模样不起眼,但在佛教史上可是大名鼎鼎,它就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的“灵鹫山”。
据称,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另一佛教圣地鹿野苑初转法轮之后,便率众来到灵鹫山,受到摩揭陀国国王的优遇。佛祖对国王宣讲了一番高深佛理之后,国王大悦,便送他们一处竹林精舍居住。中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义净都先后前往这里参拜和居住过。关于“灵鹫山”名字的来历,一说山顶有巨石矗立,形似鹫首;另一说山上时常集聚众多鹫鸟,因而得名。
再来看看《西游记》中对“灵山”的景色如何描写?
《西游记》第98回:“却说唐僧四众,上了大路,果然西方佛地,与他处不同。见了些琪花、瑶草、古柏、苍松,所过地方,家家向善,户户斋僧,每逢山下人修行,又见林间客诵经……”这是典型的佛国境地,人人向佛,草木繁茂,绝非灵鹫山那一派荒凉之景象。
再如“师徒们逍逍遥遥,走上灵山之巅……早见那雷音古刹:顶摩霄汉中,根接须弥脉。巧峰排列,怪石参差;彩凤双双,青鸾对对……”“仙猿摘果入桃林,白鹤栖松立枝头;又见青松林下列优婆,翠柏丛中排善士。……天王殿上放霞光,护法堂前喷紫焰。”这部分文字对灵山的描写,可谓是诗情画意、惟妙惟肖,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绝对道不出如此神仙境界的。
综上所述,在印度没有“灵山”这个地名和山名,只有“灵鹫山”,而吴承恩也没有去过印度。武穴灵山为古蕲州府辖地,素有“小西天”之美誉,吴承恩应该是目睹了武穴灵山神奇的自然风貌与繁盛的庙宇景观后受到启发,才创作出了《西游记》中的“西天圣境”——灵山。
(二)
《西游记》中的“灵山”既然与武穴“灵山”有着极深的渊源,我们就到灵山实地去看看。
首先,看一看武穴市的历史沿革。武穴市前身为广济县,县名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在唐朝便有“千庙之县”之盛名,是古蕲州府下辖的五县(蕲春、黄梅、广济、浠水、罗田)之一。当时武穴境内寺庙林立,佛教氛围浓厚,素有“天下佛国”之称,标志这块土地是和谐万方的佛国仙乡、极乐净土,灵山脚下的广济县城梅川镇就是佛教禅宗四祖的出生地。《西游记》以佛为线,自然与四祖有关,这也为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创作《西游记》提供了文化灵感,《西游记》中菩提老祖给孙悟空传法与四祖给五祖传法完全一致,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看一看武穴灵山的地形地貌。灵山位于武穴梅川古镇东侧,既是村名,又是山名,海拔300余米,最高峰形如燃烧的烛火,又名蜡烛峰,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据考证,灵山为唐太宗所御封。隋唐时期,禅宗四祖道信上灵山传经讲法,当时全国佛教界名人都来卓锡设坛,弘扬佛法,法会高峰时,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全国各地僧人住庙的达3000余人,还不包括周围游方挂单的小和尚,历代《广济县志》对此均有记载。
灵山之上建有雷音寺、林隐寺、大雄宝殿、灵霄殿、天王殿、护法堂、白云庵、藏经阁、昙云寺、白马寺、玉真观等大小庙宇道观36座,且庙庙雄伟壮丽,殿殿金碧辉煌,佛经偈语不断,晨钟暮鼓长鸣,遍地瑞气绕丛林,满天祥光护灵山。因此,当地有“三十六庙供灵山”之说。站在灵山之巅,有着十方世界无遮碍、无边景色眼底来的感慨。但见狐狸崖上跳,灵鹫天上飞,獐麂山中玩,鸟鸣奇花内,鹊叫异草间,真乃生机勃勃、虚幻缥缈的人间仙境。
传说灵山是佛祖如来、三千诸佛、五百罗汉、八大金刚、八菩萨等众神居住的仙境,与《西游记》描述的一一对应。民间流传,明朝嘉靖年间,吴承恩为著《西游记》找素材,多次亲临灵山采风,他笔下的“西天佛祖”及发生的故事就是源于此地一带。令人痛心的是,在历代灭佛事件发生(有史记载的重大灭佛事件就有三次之多)中,灵山寺庙毁于一旦;可是那些佛祖用来占有风水宝地的传经洞、洗洱泉、木鱼石、石牛、石马、石船等等依稀尚存。
武穴灵山与《西游记》中的灵山景色如此惊人的相似,难道这仅仅是巧合?
中国古代文学家写小说有别于现代作家,今人写小说多偏重于虚构,而古代文人写小说,非常注重地名的实名制,大家从《水游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中可见一斑。武穴灵山与《西游记》中灵山如此雷同,应该不难理解。
(三)
武穴灵山的历史人文、山水形貌、神话传说、地名村名等素材为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中的“西天佛地”提供了创作蓝本。
《西游记》第98回至100回中唐僧师徒上灵山取经“路线图”依次为:玉真观——大仙指路(云路、本路)——五里上灵山——过桥——凌云渡脱胎——撑无底船——上灵山——望见雷音古刹、天王殿、护法堂——直至雷音寺山门之外——四大金刚引路——到达大雄宝殿向佛祖复命。
以上取经路上的山水名谓、景点故事与武穴灵山周围的地名景物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列举三例:
两路镇——完全吻合
在灵山脚下的梅川镇有一个叫两路(原两路镇、两路乡)的地方,传说是通天入地的福土圣地,此地有两条路:一路通天,从杨(阳)铺经灵山可通西天,与如来佛祖谈佛论经;一路入地,过土桥,走阴铺到达地府,可与十殿阎王商议益寿延年。人称这两条路的地方占尽了天时地利,就叫两路。
印证:《西游记》第98回大仙道:“且住,等我送你。”行者道:“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两路:云路通天之路,本路地府之路)
五里坡——距离相同
广济县城(今武穴市)梅川镇东五里有地名叫“五里坡”,此地为县城上灵山的必经之路,由于灵山香火旺盛,每年岁首,全国各地香客朝山拜佛,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此地与灵山近在咫尺,沿灵山脚下有一宽阔水域,名曰石船水库。
印证:《西游记》第98回:“离此镇还有许远……望见灵山。大圣引着唐僧等,徐徐缓步,登了灵山,不上五六里,见了一道活水,滚浪飞流……”此处山水描写、路途远近一一对应。
“石船”的传说——不谋而合
灵山山麓,有溪水一湾,潺缓流淌,清彻见底,溪中有一巨石如船,名“石船”,重约数千斤,既非人力所运至,又非溪中原有石体,无根无砥,不知是何时从何处移来,有人疑为陨石,但又不见载之史志,乡人均云系由溪水浮来,则又悖于物理,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行人抵此,无不摩挲叹异。故名之曰:“灵山浮渡”。过渡方得上灵山,已成为古广济十景之一,有诗赞曰:
何处浮来海上槎,疑团不解说喧哗。
石船料是移仙侣,胜会灵山礼释迦。
传说这只船,原来是西天灵山奈何岸边凌云渡的一只引渡船,专为引接人间圣人、善人到西天佛界成仙、成佛的,后被观音菩萨点成石船,奈何渡口再也无船迎接圣人、善人了,只好将一根三寸宽的独木架在奈河两岸,成了奈何岸上独木桥,有德之人桥上过,无德之人难过桥,过不去独木桥的恶人,掉进奈河,打入地狱,恶有恶报。
印证:《西游记》第98回,三藏心惊道:“悟空,这路来得差了,敢叫大仙错指了?……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原来是一根独木桥”;八戒慌了道:“这……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三藏回头,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长老大喜道:“徙弟,休得乱顽,那里有只渡船儿来了。”
总之,武穴灵山的神话传说与《西游记》结缘,地形地貌与《西游记》所写极为相似,庙宇名称与《西游记》中的灵山庙名基本一致,地名景物也与《西游记》中的灵山十分接近,综合分析,武穴灵山应该就是《西游记》中灵山的原型,是西天取经故事的“终点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