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起点决战决胜扶贫攻坚,事关全面小康和“美丽红坪、幸福家园”目标的顺利实现,是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的重大任务,应勇于担当、准确定位,强力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推动精准扶贫攻坚决战决胜中有所作为。精准扶贫要把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新举措,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个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倡导新的风尚;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丰富农民新生活;要下大力气整治改造农村人居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优化农村新环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贯穿一条红线,紧扣“四个好”的目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贯穿整个工作的一条红线,只有立足农村实际,抓住农民的特点,做到教育先行、宣传先行,引导农民群众理解、接受核心价值观,才能让24字深入农民内心,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动。红坪镇按照上级提出的集中力量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的决定,提出了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的目标,农民的好习惯、村里的好风气,就是农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和要求,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理念、道德风尚,也才赋予了精准扶贫工作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可以通过完善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来推动实施,而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则需要长期的引导和教育,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从规范抓起,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柴禾怎么堆放、人畜粪便如何处理、院坝怎样收拾,庭院怎么绿化,垃圾怎么处理,这些看似简单的农活,都需要在工作中去认真思考,逐村逐户引导规范。农民通过我们去正确的引导,再花点小小的投入,相信村庄会变得更加美丽。 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做实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两个活动载体。建设美丽乡村,是中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应该成为扶贫攻坚工作中提升农民素质、发展农业产业、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活动载体。文明村镇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传统品牌,这两项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中,应突出典型示范性。农民群众在产业发展和宣传引导上,都认“眼见为实”这个理,要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子女,好孝道和十星级文明农户的评选表彰,把好人好事找出来,用农村最常见最具乡土气息的院子会、功德榜、好人榜等形式宣传出来,激发农民群众道德热情,产生示范带动效应。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中,还应抓突出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两个重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是文明新村的重要标志,一个硬件,一个软件,都应该成为争创文明村镇活动的重要工作指标。要抓住扶贫攻坚中涉农涉贫资金投入加大的机遇,大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通过“一建三改”,合理规划,加强引导监督,把整治脏乱差作为经常性任务,切实解决垃圾乱倒、禽畜乱跑、污水乱流、柴草乱堆,乱搭滥建等现象,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通过绿满荆楚行动,在本村大搞环境整治,植树造林活动。乡风文明的培育,要从村规民约共同讨论制定做起,从好家风、好家训的传承展示做起,通过定村规民约、晒家风家训等形式,通过村民代表,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禁赌会等群众自发组织,让农民群众自我认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达到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的作用。我们红坪镇官封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村民自觉养成讲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这些文明村庄要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加大文明创建力度,使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得以同步实现;使文明村镇的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产业美的标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普遍追求;使扶贫奔康路上成长的一个个美丽新村,成为美丽红坪最生动形象的表达。 脱贫奔康,既是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上的改善过程,更是精神面貌、乡风民俗、生活习惯上不断提升的过程,经济指标、物质条件上的改变,需要有自强自立精神、有新风正气树立作坚强支撑。农村的面貌、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素质是农村文明程度的标志,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实现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必然要求,抓好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必然会对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强力推进,政策上全力支持,投入上切实保障,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努力建设“产业美、精神美、环境美、生态美”的四美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