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医生义捐造血干细胞 朋友圈“造假”瞒家人 来源:荆楚网 作者:徐芳 章晟 转自钟祥新闻网
荆楚网消息(记者 徐芳 通讯员 章晟)“登机准备中,享受精彩人生的高点!”2月25日早上7点多,湖北省钟祥市医生张民雄意气风发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早上5点30分就起床的他,当时的真实地理位置,是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的病床上,接受身体检查并注射动员剂(将骨髓中的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以便于采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只好在朋友圈“造假”来瞒着家人。
一个壮小伙将获救 “血缘”多么奇妙
张民雄还清晰地记得他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情形。2011年,他去献血的时候,恰巧碰到了在血站工作的女同学。“现在中华骨髓库招志愿者,只要多抽一小管血就可以了。我一个女生都报名了,你要不要报名?”“可以啊,抽吧。”张民雄爽快地填好了自愿申请表,就这么成了志愿者。
“你的造血干细胞和一名患者的初配成功,你愿意捐献吗?”去年10月,中华骨髓库的电话让张民雄有点意外。
“一直觉得配型成功是概率非常非常小的一件事情,没想到世界这么大,还真有人能和我差不多配上,这样‘意外’的‘血缘’不是挺奇妙的吗?”张民雄乐呵呵地说,露出大男孩的阳光笑容。
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业务负责人章晟介绍,通常志愿者1次捐献200毫升造血干细胞就能救活一名白血病患者,但这次的受捐者是个18岁、1米82、90公斤的北方壮小伙,所以张民雄需要在25、26日捐赠2次,共采集400毫升造血干细胞。
“只怪我长得比较瘦弱,没有和那个小伙子体型匹配呀。”张民雄打趣道。
一条朋友圈两层意思 “造假”多么精心
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后,张民雄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瞒着父母,不让老人家担心,于是他开始了精心的“布局”。
从2月20日到武汉接受动员剂注射开始,张民雄就“骗”父母自己去外地出差了。虽然平时都会打电话联系,但是为了让谎言看起来更真实,他决定发一条“造假”的朋友圈,给同样不知情的姐姐、姐夫看,这才有了本文开头那条朋友圈。
“直奔南京路的天河机场”,朋友圈的配图,是张民雄早上在南京路上的医院附近照的街景。“这样明显有问题的表达,不知情的人以为我是去出差的,知道我来捐干细胞的朋友,都可以大概猜到我在哪个医院。等我父母知道这件事情,我的捐献早就结束了,那就不怕啦。”张民雄眨着眼睛“狡猾 ”地说。
虽然成功策划了“骗局”,张民雄的朋友圈,也记录了他的遗憾和疼痛。
2月23日,“娃娃开学了,好想陪你一起去学校”。那一天,他错过了3岁的女儿“小辣椒”开学的亲子活动,女儿在电话里问他:“爸爸你到哪儿去了,怎么不带上我,我不上学也要跟着你。”
2月22日,“腰疼,大腿疼,肿么了!!!!”4个大大的感叹号代表着他的疼痛等级。那一天,是注射动员剂反应最强烈的一天,晚上难受得睡不着觉。
张民雄在福利院给老人们贴年画
一个医生的双重身份 “觉悟高”多么低调
如果不是采集造血干细胞需要请假一个星期,张民雄也没打算把这件事情告诉单位的同事。
钟祥市中医院眼耳鼻喉科主任张丽告诉记者,同事们都没想到张民雄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他是一个特别积极的年轻医生,虽然家里住得很远,但只要有紧急情况,一个电话就会赶到医院。他收到病人的表扬信也是常有的事。”张丽对他赞不绝口。
也是通过这件事情,张民雄另一个义工的身份,也才渐渐为同事们所知。钟祥市柴胡义工联的义工王洪举回忆,张民雄2008年就加入了义工的队伍,有空的时候1个月参加2、3次活动,后来虽然当医生工作忙了,也坚持每年参加几次。就在年前的腊月二十八,他们还去了双河镇红升福利院,给那里的孤寡老人买年货、包饺子。
从2008年开始,张民雄还养成了每年固定献血1到2次的习惯,累计已经献血3500毫升。这次被他拉来当“陪护”的一个朋友,也曾经被他动员去献过血,但是在登记骨髓库志愿者的时候犹豫了。“他就是觉悟特别高呗,又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我们这些觉悟低的人,要好好向他学习啊。”
张民雄听了,不好意思地笑起来,望着窗外的春日暖阳,“赶快休息好了,就回去工作啦。”
能够救一个壮小伙,张民雄觉得“血缘”很奇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