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讯员黄德望 来源:孝感日报 2016-03-16 第04版:民生新闻
在安陆摄影圈,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43年来,他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珍贵照片,再现改革开放前后安陆的沧桑巨变。如今,已是72岁高龄的他仍背着沉甸甸的相机,跋涉在涢城的秀美河川……
他叫易家镜,是安陆市电影公司退休职工。
一
1961年,易家镜毕业于安陆县第一高级中学。
1964年,安陆电影管理站招聘放映员,要求有一定的书法、绘画功底。“能写又能画”的易家镜轻松谋得这份工作,从此,开启了长达10年的电影放映生涯。
“整个安陆,仅4支放映队,放映员每月只能休息2、3天。”易家镜说,上世纪60、70年代,农民对电影的期待可谓如饥似渴,放映队走到哪里,哪里就“万人空巷”。
电影也是党进行政策宣传的重要工具。1965年,县委要求大力宣传基层干部、工人、农民当中的模范典型,时任洑水区委书记的陆家淮是典型人物之一。
“把这些典型人物一一请进县城照相馆拍照。然后,从照相馆取回底片,连夜加班赶制幻灯片,显影、定影、着色……”易家镜没日没夜地忙碌着。
“这组幻灯片在城乡巡回放映,取得了轰动效应。”当时,在洑水区放电影的易家镜,每每听到群众惊叹:“陆书记上电影了!”这时,他心里美滋滋的。
易家镜暗想:要是有一部照相机,该多好啊!
二
1973年,电影管理站购回一部海鸥牌4A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交由宣传股股长易家镜保管使用。
“‘海鸥120’当时可是好东西。”易家镜说。整个电影院只有归国华侨覃学钊师傅使用过相机。于是,易家镜向他求教。
从上交卷,到聚焦、快门、光圈……易家镜悉心钻研,丝毫不敢马虎。他还对照书本学习暗房技术。
“第一个胶卷拍了12张照片,有10张成功。”易家镜有些兴奋,据说当时学照相,要浪费一大堆胶卷才能入门。
“易家镜会照相”的消息不胫而走。自此,安陆大大小小的活动、会议都找到电影管理站,点名邀请易家镜参加。
2月29日,我们在易家镜家中,见到一本他自编自印的《见证·安陆》(1973-2010)影集。“农业学大寨”、“治山造田”、“上山下乡”……每一张照片,他都能说出一个故事。
“现在的日子跟以往相比,不晓得幸福多少倍。”易家镜指着一张“祖孙三代上水利”的照片说:“这是1975年冬天,巡店八里大队工地,一个80多岁的老汉领着一家8口人兴修水利,其中,最小的孙子才12岁。”照片中,一家老小虽穿着破旧的棉裤,但笑容灿烂。
“真希望能找到照片的‘孙子辈’,再给他们拍一张‘全家福’。”易家镜想用两张全家福进行对比,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三
“编史修志,要征集图片及文献资料,他总是有求必应。”安陆市党史办郭世鸿说,易家镜为人和气,不计功利,每个主题有多张照片,他会把最满意的无偿提供给我们。
2014年,《安陆市志》(1979-2000)出版发行,全书用图240余张,其中有210张照片为易家镜拍摄。
《安陆年鉴》、《安陆百年纪事》、《郧国学府》……在易家镜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60余本地方文献,其中,8成以上选用了他的照片或文字。“看到自己的摄影成果得到围观和首肯,或者被载入史册,我十分自豪。”易家镜说。
易家镜打开一个陈旧的木匣子,里面整齐地排列着用薄纸包裹的老底片,标注拍摄时间和地点的文字已经泛黄。这样的底片,他收藏了满满6盒,共计2万余张。
“还是数码照片方便保存。”易家镜说。2004年,他退休后花了8000多元购买了首部数码相机,现在使用的佳能单反是他的第6部相机。
在易家镜的电脑里,分门别类存储着大量数码照片,有些还注明“原片”和“调整”字样。他的后期技术,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
“易老师的摄影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珍宝。”2月2日,该市摄影协会主席段家强表示,要把易家镜的作品收集整理成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