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贵宾
   
- 积分
- 814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本报记者 马南山 文/摄
梦想,必须赋予行动。
余小锐,大冶市陈贵镇小雷山村余李城湾人,今年27岁,高中毕业后,远赴浙江嘉兴、湖南常德跑过矿产业务,到武汉做过水电安装。
现在,余小锐的身份是花菇基地创办人,人称“小余老板”。他自称,自己拥有一片山、一口塘、几间房、17个菇棚。
一朵、两朵、三朵……炮台垴透出葱绿,山下高高菇架间,他正神情专注采摘菇架上的花菇。余小锐说,在外务工期间,他一直梦想建起一个集养殖、种植、餐饮、垂钓、采摘于一体的生态农庄。
去年5月,他辞掉了武汉的工作,从返乡种植花菇起步。
炮台垴山除了几棵松树,几近荒芜。他在这里流转了几亩山地。平土地、买材料、下地基、焊铁架、安水管……一口气建起了17个菇棚。在花菇基地附近挖起了鱼塘,建起了垂钓池。
搭好了花菇棚、挖好了鱼塘,他马不停蹄地跑到河南南阳、湖北随州等地,到种菇户中去帮工当学徒,一个多月时间,他摸索出了一整套种植技术。
进料、装料、投肥,去年中秋节,基地的花菇开始生产。第一次菌种下料要灭菌,这个过程需要连续96个小时,也就是连续4天4夜值守、翻看、控温、清洗。这些生手是不能代替的,只能亲力亲为。
显然,创业很辛苦。
完成了这套程序,接着是盖棚、揭棚,看风、控湿,几乎闲不下来。不久,看着冒出来的幼菇子,他喜在心里。
去年元旦,第一批菇子采摘上市。白天,他开着车子送到黄石、大冶一些集市,找个位置一斤一两地卖;晚上回到家里进行电烘,做成干菇,并通过微信营销。干菇先后卖到了上海、广东、陕西等地。
今年春节前夕,第三批花菇上市。他一个人开着车子,沿附近村庄叫卖,除夕这天,他卖完车上的菇子,才赶到家里吃年饭。大年初二,又开始进村叫卖鲜菇。他说:“创业很辛苦,也很值得!”
春节一过,他申领了营业执照,现在正在申请小额贷款,流转山地,种果、栽树,围网放养鸡、豚。
生态梦、农庄梦、致富梦,余小锐的追梦脚步迈得更自信而坚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