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增收密码 ——从安陆四位农民看致富新思维 作者:特约记者杨鹏程 来源:孝感日报 2016-04-01 第01版:要闻
群芳吐蕊,大地回春。
又到春耕时节,安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产业投资者,比他们的父辈更自信、更新潮,不再“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而是紧盯市场前沿,紧盯需求大潮,紧盯高端技术,以活络的脑筋,由“苦力时代”进入“拼智时代”。
唐传柏、唐家涛:种瓜“爱折腾”
眼下正是育苗时节,接官乡颛庙村农民唐传柏和老伴每天在大棚里忙碌着。
唐传柏从2000年开始种瓜,今年已是第17个年头,从有籽西瓜到无籽西瓜再到字形西瓜,从自然种植到营养育苗、大棚种植,从单种模式到“瓜-稻”、“瓜-棉”套种模式,老唐见证着接官西瓜种植的科技变迁。
颛庙村主种黑莎皇品种,亩产可达3500公斤,市场批发价是3元/公斤,除去种苗、肥料、消毒,每亩纯收入7000元以上。尽管如此,种植成品西瓜对于已76岁高龄的唐传柏显然力不从心,如今他和老伴在家门口搭建长10米、宽3米的大棚专门从事西瓜育苗。“一株无籽西瓜苗售价8毛,2万株西瓜苗扣去工本一年纯收入也是1万多元。”唐传柏算起经济账。
接官乡是有名的西瓜之乡,而颛庙村是乡里种瓜专业村,村里家家户户种西瓜,少则五六十株,多则上十亩,不少瓜农还自创种植方法。
唐家涛就是一位“爱折腾”的瓜农。2013年,他在全村率先试验“瓜-稻”套种模式,和以前的“瓜-棉”老模式相比,充分利用西瓜水稻对肥料需求的不同,收完西瓜再种上晚稻,就不需要再施肥,
比起“瓜—棉”模式可以多收入1000元,这种模式也被瓜农们称之为“亩产千斤粮、亩收万元钱”,也是颛庙村主要的套种模式。
“根据西瓜长势来判断西瓜个体大小,然后套上大小形状不一的模具,就能长出各种形状的西瓜。”去年,唐家涛地里就成功长出几十个方形、心形的异形西瓜,今年他准备将异形西瓜种植面积扩到1亩。
杨国平:“掘金”生态果蔬
在巡店镇新堤村的恒康果蔬生态培育示范基地,112座蔬菜大棚依次铺开,甚是壮观。基地老板杨国平带我们走进大棚,一簇簇黄秋葵已有半筷子高。
去年12月建成的这些大棚,堪称蔬菜幼苗的“豪华别墅”。普通大棚一般是乳白色半透明,而杨国平的大棚几乎全透明,更透光。每个棚由5层膜保温,幼苗土层下还铺了“电热毯”。“我的大棚可以说设施是最好的,每个棚有2亩地,投资1.5万元。”杨国平介绍,大棚有5层保温设施,刮大风下大雪都没事。
48岁的杨国平,以前在浙江做超市管理,前期经过1年的市场调查,看好发展绿色生态果蔬的前景,他毅然转行。去年,他与人合伙,投资1000万元在巡店镇新堤村流转土地200亩,请省农科院设施蔬菜专家帮忙规划设计,建起了设施蔬菜基地。
“我们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种植辣椒、茄子、西瓜、丝瓜等品种,年可产果蔬1.2万吨。”杨国平说,基地育的苗56天就移栽,30天挂果,3月底第一批蔬菜就可上市。
邓定刚:尝试稻田“种虾”
安陆市孛畈镇杨堰村常家冲,瓜子大小的小龙虾在水田里嬉戏。
虾田主人邓定刚每天晚上都要打着手电筒过来巡逻,毕竟是首次尝试稻田“种虾”,他丝毫不敢马虎。“稍有不慎,前期投入的几万元就得‘打水漂’。”
杨堰村山高路远,土地贫瘠,经济薄弱。村里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剩下老的老,小的小,守着几亩薄田,许多农田长期抛荒。
邓定刚的女婿是荆州监利人,那里的农民早就开始稻田“种虾”了。
何不将这些荒田流转过来养虾?去年秋季,邓定刚找到村支书杨长贵,说出了自己的创业思路。说干就干,在村干部的协助下,邓定刚以每亩350元的价格,流转了50亩闲田,平整、抽槽、蓄水、装防逃网……从流转土地到改造农田,前期投入6万多元。
邓定刚说:“小龙虾繁殖快,养殖周期短,不出意外,每亩产虾300斤,每斤按20元计算,一季下来,50亩稻田,仅小龙虾一项收入就是30万元。”
“稻虾共生”种养模式在技术上没有问题,邓定刚唯一担心的是水源。“只要项目需要,村里会全力支持。”村支书杨长贵给邓定刚吃了“定心丸”,他也希望邓定刚的稻虾双丰收,然后,好在村里进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