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843|回复: 14

文化旅行之——行走深山古镇甘溪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248

帖子

67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7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7 20: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K.jpg         甘溪是我的家乡, 地处荆山山脉东麓,属于荆山向江汉平原过渡地段,行政地名全称是: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漫云村。其位于南漳县西南方,巡检镇北方,距南漳县城82公里,距巡检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X028县道从村内经过。在2013年以前,漫云村称为甘溪村,因其村境内有个叫“漫云”的地方,被国家授予“中国景观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称号,村名也因此改为“漫云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248

帖子

67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7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7 20: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甘溪历史悠久,因村内有一条干涸的河而得名。这条河在春季、秋季和冬季是无水的,只有夏季下暴雨时才会发洪水。洪水主要来自上游山系和彭溪洞。彭溪洞位于甘溪街西一公里处,洞外三面环山,两侧是陡峭绝壁,石洞藏于地平面以下的绝壁深处。此洞高约10米,宽约30米,洞内宽敞而深幽,常年雾气腾腾。阳光照进洞内仅30米远,深处漆黑一片,行一公里许,有一水潭阻断去路,洞顶石壁有水滴入水潭,叮咚作响。洞外右侧50米开外半山处,有三个天然溶洞,洞内有巨大钟乳石,形态各异。
甘溪老街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偏居深山一隅,在战乱频繁的解放以前,很少遭受战火袭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革命军第59军一个团长期在甘溪地界驻扎,这里是后方基地。所以,甘溪相对太平,一直是南漳县西南山区重要的交通物流集散地。其辐射范围为板桥、肖堰、雷坪、巡检等地,覆盖人口达六万多人。这里同时也成了山外战乱地区居民避难的天堂,许多难民慕名侨居进来。难民中不乏有头脑灵活的商人、匠人,带来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糅合当地积累已久的文化积淀,使整个甘溪地区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山里的粮食、蚕丝、药材、木耳、烟叶、木材、木炭、火纸、石灰等产品,除了在本地交易外,还大量外销到河南、襄阳、南漳、宜昌等地。山外的工业产品食盐、布匹、烟草、油料、日用品等也被运进来销售。当时的运输工具是骡马、人力,庞大的运销队伍支撑着甘溪的繁荣景象。甘溪老街原有50多家商铺,粮行、饭馆、丝耳行、布行、染行、油行、杂货铺、铁匠铺、成衣铺、当铺、榨油坊、豆腐坊、酒坊、制糖坊、铜匠铺等等应有尽有。甘溪集市分冷集和热集,以农历单日为热集,双日为冷集。每逢“热集”,街巷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摆摊的、玩杂耍的,一直延伸到街头一里开外。周边的山民将自家生产的粮食、药材等农产品和木器、竹器等手工制品,拿到这里出售,购买回燃油、食盐等日用品。解放前夕,国民政府的法定货币飞速贬值,甘溪人们就用蚕丝作为商业交易的俗成货币。这种繁华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当地及周边地区公路修通,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这里逐渐变得冷落、清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248

帖子

67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7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7 20: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mmexport1459063790732.jpg
                                                                                        二
       甘溪老街位于漫云村一组,与X028县道及甘溪新街隔河相望,是全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村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方。老街长约350米,呈东西走向蜿蜒排列在甘溪河岸边。街心最宽处8米,最窄处仅2米,铺设有青石板或鹅卵石做路基,经过数百年踩踏,光圆如磨。街的西边因地势较高,被称为“上街”,东边被称为“下街”。街的中段有一交折处,宽仅约2米,古时为了防盗,在此处安装有门,将上街和下街分隔开来,白天门洞敞开,夜晚二更关闭。
       上街止于甘溪河,有一座石拱桥与新街相连,河岸边生长有一片古枫杨林(当地村民称其为柳树),树龄大多为五百年左右,约二十多株,属于县级保护古树木。该树林占地约为
10亩,树高约30米,粗约1.5米,树干弯曲,树皮粗糙呈嶙峋状,枝桠纵横交错遮天蔽日。树下是宽阔的河滩,每年夏季,洪水袭过,河滩低洼处一泓清水波浪莹莹,柳条青青拂水,煞是喜人。河水中有鱼,品种多为泉鱼、泥鳅之类。泉鱼善游,村人多用渔网捕捞,或是待到秋天汛后竭水渔之。泥鳅愚钝,静卧沙滩,常有孩童用细竹竿削尖成箭,悄悄地向泥鳅背后猛刺,便可获。
解放前,甘溪商业贸易极为繁盛,商家就在河滩上摆摊做生意,曾经盛极一时。解放后,河滩成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天然会场,常常在这里召开千人以上的群众大会。经过历史的变迁,甘溪老街现存有住户46户,姓氏以韦、吴、夏、温、李、安居多。原住居民约占百分之八十,侨居进来的约占百分之二十。岁月轮回,随着社会的稳定和交通的发达,这里逐渐衰落和破败。老街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繁闹,居民不再经商,大多以稼穑和务工为生。整个老街坐落在大山的缝隙之间,春有百花盛开,夏有草木葳蕤,秋有红叶纷飞,冬有遍山落雪。每天清晨和日暮时分,袅袅炊烟弥漫在小村上空,漫步在街巷的青石板上,可以想象出已经远去的那种繁华景象。
      
老街房屋大多为仿南方徽派建筑风格,底层青石块作基,上用古神砖或土砖做墙,屋内房间多用木板隔设,房中央位置有天井小院。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房屋有21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3栋,屋主分别是韦耀勇、殷哲武、亢朝军。韦耀勇房屋坐落在老街西部上街头,门前有一块较为宽阔的禾场。房屋宽10.5米,深15米,高8米。门前檐下处有长10.5米,宽0.6米,高0.4米,青石打制而成的阶沿。整栋房屋为砖木结构,两侧和后檐墙为古神砖垒砌,门面墙和内部房间均为木板隔制而成。此栋房屋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是现屋主韦耀勇祖上第八辈人所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248

帖子

67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7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7 20: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久以前,韦家数辈人以开粮行为生,商铺名号“大隆昌商行”,凭买进粜出或坐收佣金,逐渐积累财富,成为享誉一方的富户。解放以后,经过政府民营资本改造运动,以致家道中落,韦耀勇的爷爷遂立志学医,开办了中医诊所。该房是以适宜做生意样式建造,前面是三间门面房,中间大门为扇页开闭式木门,两边为可拆式木板作门,称为“铺板”。门面进深5米,地面为正方形地砖铺设,内墙是做工考究的木质屏风,两侧各有一个小门。经过小门,是一天井院落,约有10平方米大小。院落边缘为精心打制的条石,正中为条石垒砌的5步台阶。天井井口约4平方米大小,下雨时雨水从井口直落到院内,屋顶上的雨水可经过雨沟流向院落底部。晴天时,阳光透过天井,斜洒在院内,使整栋房屋光照充足。安坐在小院中央,仰头可以看见蓝天白云和偶尔掠过的飞鸟。院落两侧是厢房,下部墙体为熟砖砌就,上部为精制的木质镂空花格。上台阶,是宽约0.4米,长4米的阶檐,两侧各有木梯伸向阁楼。跨过阶檐是堂屋,堂屋上方无阁楼,深约6米,宽约4米,两侧各有正屋一间。整栋房屋分上下两层,囊括大小房间15间,下层前三间做商铺用,其他为生活区。从房屋的建设规模和精细程度,可以看出当时主人的雄厚实力。
        
韦家世代为书香门第,至韦耀勇太爷爷这辈出了个大雅儒商,此人叫韦长林,字鹤仙,其面如潘安,美髯飘飞,倜傥多情。他自幼享受良好的家境,饱读诗书,擅作文赋乐,尤以书法著称,享誉南漳半壁江山,当地人若能求得其墨宝堪称荣幸。因而,人们常常只记得他的字号,其姓名反而鲜为人知了。他早年作文赋诗泼墨挥毫,作品甚多。家里养有一匹高头大马,闲来无事,便骑马仗剑游历山水。一次黄昏时刻,他在返家途中,看见不远处山顶驼峰连绵,一轮红日落在山凹,其景美伦无比,不由文思大发,当即赋诗一首: 云岭苍黄/马蹄声碎/  一叶红旌上云天/昏鸦低诉/羌笛呜咽/满腔雄心終未酬。他将此诗取名《过云岭》,表现出了当时日落黄昏的美景,也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家境变故,无暇从文,其经世作品悉数毁于文革,终成一憾。青年时代的韦长林,亦时常静坐在家门口,看青山流云杨柳飘飞。景致虽无大漠荒雪的豪壮,亦无温润江南的婉约,但足以令其内心澎拜如潮,遐思无限文如泉涌。自古至今,文学一直留存在统治阶级或贵族阶层,散落在民间的文人,或有产业支撑当儒商,或而穷困潦倒沦为落魄书生。到了韦耀勇祖父这一代,他励志学习中医,受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之苦,终成一方名医,将儒商之名发扬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248

帖子

67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7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7 2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psb (2).jpg
               殷哲武房屋位于下街,建造于清朝中叶,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房屋门前有一宽阔禾场,进门需上三步台阶,台阶为条形青石打制。房屋宽约11米,深30余米,高约7米,分左、中、右三部分。中部为厅屋,从外而内有两个天井小院,最里面是堂屋,两侧是做工精细的厢房。整栋房屋占地约300多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主要部分为古神砖垒砌,屋顶有龙头飞檐,墙外描绘精美云纹。小房间多为木质材料隔离而成,临天井小院部位有精美镂空花格,上层是木阁楼,楼上楼下共有大小房间20余间。此房是殷哲武老辈人建造,殷家当时是甘溪首富,祖上有一位被称为“殷供爷”的人,是声名显赫的人物。所以,此房也是当时甘溪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
        解放前,这里曾是一家旅店,接待南来北往的过客。待客之道分有严格等级,外层院落接待普通客人,里层院落接待官员和豪商,唯有高官才可以在堂屋就坐歇息。有大量从江西而来的商客,曾在此店建立“江西会馆”,广交四方商贾贤士,名噪一时。房前禾场边沿有一粗大垂柳树,逢春夏时节,杨柳依依,客商带来的骡马被拴在树下,悠闲地吃着草料,主人则在店里沽酒话闲。传当年江西商人遍布全国,他们在全国各地集镇均设有“会馆”,大约每四十里一处,江西人到会馆如到家一样,吃喝住宿免费。殷家的没落,在国民政府政权风雨飘摇后开始了。
1948年伊始,解放大军从板桥方向横扫而来,率先占领殷家客店。从此,殷家人和众多旧官僚、旧商家一道进入社会主义大改造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248

帖子

67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7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7 20: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psb (3).jpg
     亢朝军房屋位于下街,和殷家老屋相距约50米,建造于清朝乾隆时代。此房宽约10米,深约35米,高约7米。进大门需上三步石质台阶,正面为可拆闭的木材铺板,两侧古神砖做墙,顶部各有龙头飞檐。内室多由木板隔设,木柱作支撑,木柱下方垫有精制石质鼓儿墩。进大门是厅屋,约35平方米,厅屋左侧是偏房,深度与厅屋相等。迈过厅屋,是一天井小院,站在小院中央,可以看见四周精美的木质镂空花格和板壁。天井右侧有一宽约二尺的巷道直通后门,阴郁而幽深。后门有路,直通山顶,可防土匪从前门进攻。整栋房屋分楼上楼下两层,有大小房间10余间,占地约300平方米。解放前,此房主人经营百货铺和豆腐坊为业,生意红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248

帖子

67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7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7 20: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早前在南漳流传着一个谚语,说“转弯头的包子肖堰的酒,要吃豆腐往甘溪走”,说的是甘溪的豆腐是非常出名的。当地居民做豆腐一般用自家种植的黑色豆子,粉粹豆子用石头打制的磨盘碾压。磨盘由两块直径约0.4米,厚约0.1米的圆形石块一上一下组成,贴合部位各有石凿刻下的齿印,中间部位有一圆形木桩用以固定磨盘不会跑偏。上层磨盘有一圆孔,豆子从此孔进入磨盘,边缘嵌入一木栓,长约0.3米,端部有一圆孔,用以连接外部连杆的推力。连杆是一“7”字型木棍,长约1.5米,端部有木手柄。底层磨盘固定在一木架中部,木架下面放有容器,接纳磨盘加工后的原料。因动力部分全部利用人的推力,当地人称其为“手磨”。先将干豆子放入磨盘碾碎,用水浸泡,然后再放入磨盘磨浆。磨浆完成后,倒入大锅中沸水蒸煮,待煮熟后,盛入网袋中过滤。过滤出的浆汁被放入石膏粉,搅匀后进入沉淀期。待浆汁成形后盛入布袋中,用重物压紧,约十小时以后,就可以食用豆腐了。此豆腐鲜嫩可口,气味清香,蒸、煮、炸、煎均可,食用以后想念甚之。当地人还将它做成一道特色菜——卤豆腐,就是将鲜豆腐放臭,然后沾上辣椒面等佐料,密封在陶罐中,一个星期以后取出来食用,味道鲜美悠长。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交通和信息条件落后,自给自足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一大特征。甘溪占据地利优势,引领着南漳西南山区先进的手工业发展,榨油坊便是其中一例。在原甘溪村有大小榨油作坊十余处,以老街榨油坊为最。此榨油坊位于中街,占地约500平方米。工人先将晒干的油菜籽放入大锅中炒熟,稍冷却后盛入碾槽中碾碎。碾槽为圆形,直径约4米,边缘是石头打制而成的凹形槽,宽约0.4米,槽内有石碾轮循环滚动。碾槽中心部位有一木桩,木桩上有一“T”字型木杆连接碾轮,木杆外端前部栓有驴子,驴子被蒙上眼睛,拉着碾轮在碾槽内作往复运动。油菜籽被碾压成面末以后,装入数个布袋内,放进榨箱榨油。榨箱为长方体形状,长约1.5米,两端为正方形铁板,一端可以滑动,中间有四根粗柱连接。四个身强力壮的工人,用木墩用力撞击可滑动的铁板,油菜籽受到挤压后,油便流了出来。
         
还有酒坊,荆山乡村人嗜酒,街头常有男人站在商铺外面,向店老板买得三四两酒,就着花生米或是茴香豆喝得酩酊大醉,犹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只是村人野鲁,并不会研究“茴”字的四种写法而已。酒桌上更是吆五喝六不亦乐乎,更有能喝得一二斤白酒的女汉子,脸不红心不跳地与男人一比高低。当时散落在甘溪范围内的大小酿酒作坊十多个,以老街附近的作坊规模最大。此作坊占地约为三亩,房屋十余间,酿酒工人八人。酿酒用的原料多为当地生产的苞谷,或有少量的稻谷和红高粱。先将原料用水浸泡,浸透后放到地上沥水,然后撒上酒曲搅拌均匀,进行发酵。发酵完毕后,盛入蒸灶蒸煮。蒸灶高约2.5米,直径3米,下面用木柴日夜不停地燃烧。顶部有盖,并有冷却水循流,蒸灶内的蒸汽在冷却水作用下,被冷凝成液体,顺着盖顶部的管子流下来,就成了酒。一般最初流出来的酒最醇,也最甘烈,被称为“头子酒”。越后面味道越是寡淡,最末的就成了“尾子水”,基本和清水无异。酒除了按等级卖以外,还要将“头子酒”和“尾子水”进行勾兑中和,达到一定酒度后出售。
      
老街西头有个地方叫韦家湾,土质松软肥沃,盛产大萝卜,萝卜长有多大呢?老辈人说,单个有碗那么粗,有两尺多长,一般用柴担挑运。韦家湾人以种植大萝卜为生,以出售和兑换为交易方式。到萝卜收获的季节,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交易。常有乡人为了得到丁点好处,认韦家湾人为亲戚,弄得生意难以继续。韦家掌门人宣布:不管是真亲戚还是假亲戚,萝卜卖了认亲戚,这一百年古训一直延续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248

帖子

67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7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7 2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psb.jpg
                                                                                   四
        
有一个英雄的故事,一直在甘溪坊间流传,流传了近七十年。七十年啊,可以是一个人一生的时间!他叫江海亭,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某部侦察排长。1946年的一天,江海亭将 手枪藏在柴禾担中,化装成打柴的山民,到甘溪侦查国军情报。通过哨卡时,因口音有异,被国军识破,随即被捕。国军从他口中得不到任何情报,将装满木炭火的铁箱背在他的背上,从下街押至上街头河滩枪决。江海亭一边走一边高呼:“我叫江海亭,我是山东人,打倒国民党!共产党万岁!”。枪声响起,江海亭倒在河滩上,这一年,他35岁。
      
这一幕,深深地印在甘溪人们的脑海里,山东人、江海亭,成为甘溪人们永久的记忆。直到2014年,巡检镇人民政府党政办在网上发布消息,寻找烈士江海亭亲属,远在山东沂水县的江海亭嫡孙偶然看到,千里寻亲而来。经山东和湖北两地政府协作调查,授予江海亭“革命烈士”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248

帖子

67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7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7 20: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psbJ.jpg
                                                                                     五
      
下街尽头有一学堂,现为“甘溪完全小学”。相传在古时候,这里是一座道庵,住着一位姓彭的老道士,他有一个女儿,唤作“香香”。香香并不是彭道士亲生女儿,是他一次外出做法事途中捡到的。彭道士一生为善,度人无数,香香自幼耳濡目染,渐渐也学得了许多招数。香香十五岁这年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但见她唇红齿白杨柳细腰,堪比罗敷。彭溪洞内一老龙王垂涎其美色,欲纳妾无果,便常常兴风作浪骚扰甘溪百姓。彭道士决心为民除害,他进洞与恶龙大战七七四十九天,终因忘记佩戴镇服恶龙的令牌,被恶龙所食。香香闻讯悲痛有加,她身佩令牌手持利剑,进洞与恶龙大战数个回合,用令牌在龙头上猛地一砸,恶龙顿时被制服。香香骑在龙背上,将其逐出洞外一土台上杀掉。从此以后,甘溪年年风调雨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彭氏父女,将此洞称为“彭溪洞”,将杀龙的土台称为“斩龙台”。
         
至清朝初叶,甘溪乡绅在此处建立“饬训馆”,主要是按照大清律令和地方乡规教化民众,如劝学戒毒、从勤行孝、施善止恶等。在馆场中央立有一四方柱型石碑,上刻当时的法规和乡规,民众若有违反,将会在此处受到很严厉的处罚。后来,一些富裕家庭相约在此地设立私塾,请识字的先生教孩子念书。至民国初,国民政府在此地开办公立学校,主教国文和算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8

主题

248

帖子

67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67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4-7 20: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_imgload (2).jpg
                                                                                六
      
从整体看,甘溪四面环山,东西狭长,南北较窄,易守难攻。南面山矮而缓,且通大道,谓之门户。北面山高而峭,背靠漳河,易于退守。因而,守兵只可把持南面,便可筑成屏障。早在明末乱世,人们便在北面山峰修筑山寨,用来躲避土匪和兵患。一旦南面兵破,人们便上山寨躲避。在方圆十里范围内,现存大小山寨20余座,几乎有山必有寨。到清朝咸丰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祸及湖北湖南等十三省,造山寨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茅垭寨、石缸岭寨、黄家山寨、李家山寨等大量山寨,在这个时期建造出来。一般山寨都建造在山顶,依山势用石块垒砌成首尾相接的防御工事,大多为圆形。山寨一般有两个寨门,大一点的山寨有四个寨门,寨内有石块隔离而成的房间,每个家庭拥有一个房间,门前刻有户主的姓名。寨民多用石头、木棒、刀具、土铳等作为防御武器,也使用木制的火炮。没有火炮的干脆用篾席卷成筒状,外面用烟灰涂黑,伪装成火炮用来吓唬来袭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