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蚂蝗畈 于 2016-4-13 20:16 编辑
徐太双翥阁
殷祖徐太村西北英皇墩上,有一座双翥阁,青石座基,松木立柱,斗拱飞檐,如一只凤凰,向巍峨的龙角山展翅腾飞。这座阁楼有二百余年历史,以前叫文卓阁,可没有挂上匾额,也就是没有正式取名。三十多年前,才挂上“双翥阁”的匾额。其中的原故耐人寻味。 传说徐大村的祖先,看到村里虽然出过不少啇贾和能工巧匠,村庄富甲一方,心存遗憾,希望出生"贵人"光宗耀祖。在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里,只有得到“贵人”才是最高的社会理想。“贵人”就是读书获取功名,成为可济天下的国家栋梁。请来风水先生,架着罗盘在村里村外勘测了几天,得出结果是村里缺少“文”脉,除非在村西的高处,建一座宝塔一样的阁楼,招引来龙角山的风水,徐太村就会出生国家栋材。于是,村里建起这座阁楼,并在楼的下层设起塾学。把子孙安排到那里读书。 徐太村做着望子成龙的梦想,守望着龙角山。有人考取过功名,在出过秀才举人的当时,给它取名“文卓阁”。但是他们认为离国家栋梁的标准还远,还没有到达“贵人”的层面,总觉得叫文卓阁心里没底,也就没有堂皇地挂匾额。在他们的遗憾里,更加表明他们出“贵人”的愿望多么强烈。他们满怀希地继续办学。 到了上世纪初,山河飘摇,国家多事,民不聊生,即使是那样艰难的时期,那塾学依然还在办,而且办得兴盛。村中子弟交不起学费,村里一位在殷祖殷益成酒坊当掌勺的技师徐立发,为所有学生交了出来,还到武昌城里请来了一位跛足老师(后来知道是一位受伤的同盟会会员)。一位已经迁出徐太村三代的大冶城关富商,看到了塾学的师资力量,把他的小儿子徐远辅送回来就读。在这里,徐远辅和另外一个学生徐济田,天资聪颖,聪明伶俐,老师十分宠爱,给徐济田取名徐凤翥,给徐远辅取名徐鹏举,期以希翼,像凤凰和大鹏一样,举翼齐飞,为国家名族作贡献。 他们在文卓阁中,读书听讲,在老师的黨陶下,懂得了许多道理,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了解到了国情,产生爱国情怀,为中华崛起作贡献的梦想。 他们成人之后,徐风翥在通山找到了徐策等共产党人,和万云山一起,建立了大冶共产主义组织,前赴后继,把生死置之度外,多次举行起义,为创建大冶苏维政权,立下赫赫功勋。曾任大冶县中心县委书记,苏维埃中央政府驻湘鄂赣苏区特派员。1936年7月,红军北上时,因负伤留在家乡坚持地下斗争,不幸被捕入狱,在敌人威逼利诱中,坚贞不渝,用热血染红了家乡的土地。徐鹏举到了武昌,1926年北我军攻克武昌,参加了北伐军的军校,毕业编入陈诚的部队任排长,后在西藏行营任职期间,巧妙地挫败民族分裂活动,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时期,破获多起敌特活动,被国民政府授将军军衔,任命为军统西南局局长,授二级云麾勋章,1949年国民政府退走时,和云龙一起起义,几经展转,到北京秦城监狱。在新中国的教育下,提高了认识,在监狱中积极改造,希望为新中国贡献,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想利用他陷害老干部,他凛然拒绝,保护了共和国的一批元勋。 徐凤翥徐鹏举成为徐大村人的骄傲,成为百年守望的成果,他们准备制好文卓阁匾额挂起来的时候,有人认为不足以表现应有的名分,应该取名“双翥阁”。因为历史的拘束,这个匾额一直没有悬挂起来。改革开放以后,终于冰释了历史的纠结,徐凤煮徐鹏举虽然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走到一起,但都是为了祖国的昌盛,是从阁楼走出去的人。把流于口头而不好意思挂匾额的文卓阁,堂皇地挂上匾额:双翥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