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乡村教师在校园内(从左至右为:黄治文、陈武斌、陈迎春) 黄治文用多媒体给孩子们上课 绿树成荫的校园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孙成香/文 记者 鄢巍/摄)大冶市茗山乡均畈村公炎山上,望不尽的田野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附近田里做农活的村民满面笑容看着书声传来的地方,那里就是大冶斯巴鲁希望小学(洋湖高小)。
“多亏了三位男老师,让附近八个村的孩子每天高兴地去上学。”均畈村村民陈庆国说,希望小学有了他们,孩子们就有了希望。
这三位老师为什么坚守在乡村希望小学?19日,记者驱车来到大冶斯巴鲁希望小学,见到了村民感激、学生爱戴的乡村教师陈迎春、陈武斌和黄治文。
希望小学的三个大龄“孩子王”
“传球,好,投篮!”走进这所2012年建起的希望小学校门,活动场上,两位男老师正在和学生们打篮球,一传一投好不激烈。旁边戴眼镜的裁判也是一位男老师。
三位男老师都穿着白色短袖,一脸笑容。也许是长期和孩子们在一起,如果不说陈迎春和陈武斌的年龄,记者根本看不出他们已经41岁了。
“我们是这个希望小学的大龄‘孩子王’。”陈迎春幽默地说,除了30岁的黄治文,他俩在全校16名教师中是最年轻的。
陈迎春、陈武斌随和又亲切,他们一位是学校党支部书记,另一位是校长,缘何扎根乡村教育?
“父亲是村里的教师,他影响了我的一生。”1995年,陈武斌从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师大)毕业,那时的大学生比较少,各个地方都抢着要。但他选择回家乡大冶茗山洋湖村,和父亲一样,当起了洋湖村小学的乡村教师。
父亲从教44年,留给陈武斌最深的印象,就是深夜点着带有灯罩的煤油灯批改学生作业。还有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做老师不要在乎钱财多少,要看自己教了多少学生,教会学生多少知识。”
因为这样一句话,陈武斌大学毕业后扎根乡村教育,一做就是21年。2014年他担任大冶斯巴鲁希望小学校长,除了学校的管理,他还教语文、体育、品德等5门课。
陈迎春从大冶师范毕业后,到大冶茗山中心小学教书,2013年来到大冶斯巴鲁希望小学担任党支部书记。“我是茗山均畈村的村民,知道这里的孩子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就这样,陈迎春成为希望小学学生心目中的“孩子王”。
当了20多年乡村教师,陈武斌和陈迎春没有惊天动地的行为,只告诉记者一句话:“只要学生们需要我,我就会坚守下去。”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退休后有年轻教师愿意来山里接班。
辞去公安工作 做回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的坚守,靠的是对学生满心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无比的忠诚。这种令人敬仰的精神,正在被年轻一代的教师传承和发扬着。
戴着眼镜、很斯文的黄治文就是年轻一代的乡村教师,学生们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他是全校最会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他的课上有图片、声音还有动画,很精彩。“我喜欢做乡村教师,和乡村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快乐、充实,就喜欢做‘孩子王’。”黄治文说。
2008年从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通过公开招考,如愿到大冶正义希望小学做支教教师。2012年,家人觉得他做支教教师待遇太低,没有前途,在支教期满后他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考入大冶公安系统。
“做警察不适合我,特别怀念做支教教师的生活。”黄治文说,他思考了很久,最终辞去公安工作,又做回乡村教师。2014年通过乡村教师公开招考,他来到大冶斯巴鲁希望小学。
第一天到斯巴鲁希望小学上课,黄治文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他一个星期有16节课,教语文、英语、体育还有计算机课,业余时间还主动培训全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忙碌的工作之余,他喜欢在操场上和学生一起打乒乓球、踢足球。
“这里的孩子特别喜欢年轻教师,总会缠着我问外面的世界。”黄治文说,每次他给孩子们用多媒体放一些好的电影,讲一些大学里的趣事,孩子们总是无比兴奋和向往。他总期待着,希望小学能来更多的年轻教师,不是走马观花来一下就走,而是真正扎根在农村,热爱这里的孩子。
记者手记:激励年轻教师坚守 乡村教育才有希望
人生本来有很多选择,但是陈迎春、陈武斌甘愿从一而终,无怨无悔。如果没有一种舍小我的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如此坚守乡村教师这一清贫岗位的。黄治文有机会“脱贫”,却选择回归,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铿锵誓言,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师弥足珍贵的情怀。
现在,乡村留不住教师已成为一个难题,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学校和教学点,不得不靠轮岗、支教、聘请代课教师等解决师资。因此面对他们三人的坚守,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他们点赞,借助这些典型的宣传,让更多老师甘愿坚守农村讲台。
乡村教师青黄不接,很多青年教师不愿到边远乡村任教,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使乡村教育缺乏活力与生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激励更多教师像陈迎春、陈武斌和黄治文老师一样坚守。只有像他们一样坚守,乡村教育才有希望,乡村才会有活力。
学校简介
大冶市茗山乡斯巴鲁希望小学,由斯巴鲁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捐资36万元,大冶市政府配套资金63万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湖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黄石团市委共同援建而成。
学校由原来的7所村级完小合并而成,解决了华若村、下余村、大鲁村、黄湾村、均畈村、京南村、九龙村、洋湖村8个村2万余名村民家孩子的读书难题。学校占地面积约1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43平方米,现有学生360人。工程于2011年7月20日开工,2012年5月1日竣工。该校先后借“普九”东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之机,硬件建设得到很大改善,学校育人环境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