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4
中尉
 
- 积分
- 2941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6-5-1 09: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百湖之县,它的经济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从它的三大名镇入手,作了一些必要的了解。三大名镇之首是城关镇。城关镇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距武汉不足110华里,在明末清初就小有规模,有东、西、南、北和欢乐等5条街道;榨坊、磨坊、碾米坊、槽坊、染坊、糖坊等10余家手工作坊;蔑铺、铁铺、银铺、帽铺、靴铺、油漆铺、蜡烛铺、纸马铺等20余家店铺;粮行、鱼行、菜行等20余家市行;当码头、官码头、轮船码头3个码头,成为内购外销的集散地。它的商业运作情况极不稳定,比如1931年和1932年,暴雨成灾,全城被大水淹没,街上一片汪洋。城关镇的工商业受到重大打击,许多商店相继倒闭,市场十分萧条。民国时期,大量的洋货涌进,使城关镇的工商业发生重大变化。一时间,各种货物均被冠以“洋”字,洋布、洋糖、洋染料、洋针、洋线、洋蜡等。1939年,城关镇沦陷,西街被划为“日华区”,日本许多公司在这里开了分行,城关镇的手工业受到致命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另外两镇被誉为“金马银河”。“金马”指汉川汉南古镇系马口。相传三国时期关羽在此系过马,以此得名。地处汉江之滨,交通十分便利。系马口有榨坊21家之多,陶瓷业有9家18口窑,槽房也有十家之多,各种手工业店林立街头,往来客商众多。最具规模的当首推榨油业,有木榨267台,石碾32盘,牲口577头,工人342名,管理人员61名。尽管居民人数不足2000,街区面积约0.2平方公里,因在抗战初期外地商人蜂涌而至,一时间,经济空前繁荣,故得“金马”之名。“银河”指田二河,与天门界牌相距咫尺。据清同治《汉川县志》记载,此地为牛蹄支河的分流处,一为界牌河,一为皂港河,二溪分支,因田姓居此,故名。此地与天门县管辖的乾驿镇盛产蚕丝,清政府曾于此设蚕茧局。相传曹操乌林之败逃至此筑城驻兵,忽闻外兵追逐,伪作鸡鸣而遁,亦称鸡鸣城。
在我看来,这三大名镇只不过是故乡的名镇而已,与那些留存下来的江南小镇无法同日而语。我从历史、传说以及一些典故来寻找故乡的人文环境,也能找到颇感骄傲之处,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五星耀汉”。明永乐至崇祯年间出了7个御史,明万历年间中举的5位汉川举人,出资修建了“五星耀汉”牌坊,即为光耀汉川之意。在田二河的周边,流传着一句俗语:乾子驿,田二河,文才大死我。据说有个姓孟的状元巡视湖广荆州,朔汉水而上到界牌河码头停泊,船上竖有一面“五里三状元”的旗帜。有一挑夫见船堵住码头,影响挑水洗菜,让官船另泊。官船十分傲慢地说:“这是五里三状元,状元府的状元船!”挑夫一听,用蔑视的口吻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爷们一巷两尚书,挂角一天九,转弯一督堂,还有周天官。你要再犟嘴,小心爷们几扁担!”状元船上的人自愧不如,扯下旗帜,狼狈而去。故乡还流传两大才子的故事。柳炳元,沉湖镇柳村人。秉性刚直,爱打抱不平,当他被责令仰卧铡刀,一句一顺地陈辞,如口诉与书呈有误,便视为刁民,立即铡首。柳炳元毫无惧色,据理力争,口诉状词,字字不差。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定力,这种行为成为故乡的楷模。他也因为敢于为民请命而名扬湖广等地。他的故事被编成花鼓戏《十三款》,并搬上银幕。黄良辉,分水镇肖家台人。考中清同治庚午科举人,被称为“天下第七,湖北第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其题辞:五百年必有名士,十三省只此秀才。围绕他的故事都非常著名,比如“惟楚有才”、“嘲弄张之洞”、“痛斥列强”、“为梁启超解难”。故乡还有一个阿凡提式的民间人物,即是平民何三麻子,本名涛涛,汉川南河乡人,生于明末,放荡不羁,诙谐之极。我幼年时经常听到有关他的故事。在灾难深重的湖区之地,居然能产生这类人物,对故乡人的精神起到滋补作用,他的行为也是湖区人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我叫何三麻子》、《扯谎架子》、《看鱼》、《三道难题》等,在江西河南等地也有传闻。我觉得不管是黄良辉、柳炳元,还是何三麻子,他们身上都具备一种湖区人所特有的不畏强暴的侠义之气,在特有的历史条件下散发出夺目的光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