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十年铁脊梁 当我的手抚摸到襄阳城墙上的砖石的时候,心里有一些激动。襄阳这个名字,在心里盘桓许久,今日终得一见。
最早知道襄阳还是小时候读三国。襄阳在三国里出现的次数太多。襄阳为荆州治所,刘表治理荆州颇有成效,使之成为氏族躲避兵燹的世外乐土,名士风流一时无两。诸葛大名自不必说;庞统虽英年早逝,但凤雏之名岂是浪得;蒯良蒯越均为名士;王粲虽力主降曹,或有亏大节,但文采不可否认。至于庞德公、司马徽,更是飘飘乎若仙人。襄阳士人风气如此,但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文人,而是关公的襄阳一役。此一役,是关公戎马生涯最高峰,却又只是流星陨落前的最后一瞬,成为失败的导火索。
进一步知晓襄阳,是因为一本书。书是《神雕侠侣》。我相信很多人都对《神雕侠侣》中的襄阳大战耳熟能详,诸位武林高手决战一座孤城之下,家国天下似乎都在其间。但我那时候已经不再拿小说当历史读,还去找了史书来看。这才知道襄阳之战与金庸笔下并不相同:没有一干武林高手守卫城池,蒙哥也并未丧命于飞石,守城的吕将军也不似小说中那么窝囊。但纵使没有武林义士的豪气云天,没有击毙大汗的辉煌战果,襄阳之战也依然荡气回肠。自1235年元军第一次兵犯襄阳,到1273年吕文焕举城投降,其间38年。而元灭南宋,耗时亦不过45年。这38年,襄阳城几经易手,战火纷飞,一言岂可尽。而自襄阳失守,南宋再无险可据无城能守,数年之后一败于崖山,终至国灭。
襄阳之战,最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是自1267年至1273年的襄樊之战。时人有诗:吕将军守襄阳,襄阳十年铁脊梁。望断援兵无消息,声声骂杀贾平章。诗是大白话,通俗简单,句句明白,谈不上文笔如何,但读来字字是血,声声带泪。此一战,双方都是十余万兵马苦战。南宋一方,既有襄樊城内军民竭力死守,亦有周边各路军马数次增援;蒙古一方,不断构筑堡垒,缩小包围,围点打援。到底南宋积弱日久,其时宋度宗荒淫,沉溺酒色,又兼贾似道为相,既无才干,也乏雄心,只图玩乐,隐瞒军情。庙堂至此,襄阳纵有山河天险、名将苦战、百姓齐心,也是回天乏术。终于1273年正月,宋失樊城。一月后,吕文焕出降,襄阳城破。
昔年昔人俱往矣,但山水不改,风土依旧,城门前的滔滔汉江似乎在诉说这座古城的故事。如今漫步在重建于明朝的襄阳城墙上,眺望城外,眼前是安静流淌的汉江水,昼夜不歇;回过头,就是熙熙攘攘的老街,人来人往。纵然我知道,脚下踩着的砖石从未经历过宋元之际的刀枪,但炮石纷飞依稀眼前,人号马嘶仿佛耳侧,脑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奋战在襄阳城头上的士兵和坚守在城中的百姓。名士可以让一座城池文采飞扬,宿将可以让一座城池青史留名,可建起这座城池的还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守住这座城池的还是那些不知名的大头兵。任何一个名士名将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却可以生生不息。800年前襄阳城的百姓用十年的铁脊梁扛住了南宋最后的残喘,1800年前的襄阳也曾以无比的才智点亮了三国那段乱世。我相信,这些历史都深深地植根于这座城市,外化成一座襄阳城,壮美而坚韧,点缀着这座城池的精神。
(作者系江苏姜堰电信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