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西
- 精华
- 7
中士
 
- 积分
- 239
IP属地:广西柳州市
|
近再读陈忠实《白鹿原》随笔
附题,北京晨报4月30日报道: 4月29日,以《白鹿原》为众多读者熟知的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撰文为纪……
•姚老庚
陈忠实当年把书稿交给编辑的一刹那,涌到嘴边却最终没有说出的一句话是,“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们了”。陈忠实因为《白鹿原》而出名,“言如其人”,陈忠实是典型的关中汉子,说话操一口浓重的关中方言,前些年应石家庄《国际龙之声》文化艺术节组委会之邀,在西柏坡能亲谋其面,亲聆其声,多角度的了解了我敬仰的这位陕西作家,他讲的是带陕西腔调的普通话。他人高挑,略显消瘦,头发灰白,除了“抽雪茄、吃泡馍、听秦腔、看球赛、练书法、抱孙子”之外,经常“与君一壶酒,重与细论文”。如果不是其自我介绍,你准会把他当成是地道的农村老汉。事隔多年,让我更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不由随笔以纪。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的陈忠实是朴实的,也是深刻的,就如他那沟壑纵横的却不失坚毅的脸庞一样的忠实。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总让人能想起能耐得住大苦大难的秦川人民;而厚重的长篇《白鹿原》的出版,也显示了他的秦人的那一种坚毅本色。记得当《白鹿原》出版后,陈忠实在序言里提到一位读者的来信,那读者的意思大概是说我想写这本书的人一定累的满头白发了,不知自己记的准确不准确,好像是这一方面的意思,而他在叙述中是把它作为一种调侃的佐料的,这也足见完成这一本巨著的不易。“这次豁出去了,如果还弄不成,就回家养鸡去。”这是陈忠实给妻子撂下的一句大实话,那种奋写《白鹿原》的决绝,“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豪气,至今让人感觉亲切感人,没有豪言壮语,很结实、很实在的一句话,就像陕西人一样,说话从不文邹吞吐,细声细气,而是有着西北人的那一种刚强和豪爽。
陈忠实的人生里少有幻想,他生活非常简朴,对自我修为非常注意,对名利淡泊,为人随和。物质的东西他非常不讲究。他对自己作家的修为、影响要求很高,主要在精神层面非常注意。70多载岁月是他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出来的,他的少年时代曾怀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却被无情的现实一次次所毁灭,他心中那束原本就很微弱的光亮,摇曳在命运的狂风暴雨中越来越黯淡。初中时因家中生计实在不堪艰难,不得不休学一年,让他错过了人生最关键的路口,赶上了国家最困难时期,大学缩减招生计划,让一向成绩优秀的他从此与大学也失之交臂;体检时腿上的一块小疤,又让他与飞行员生涯擦肩而过;父亲的执拗,再次让他几近实现的兵营梦瞬间破灭;第一次“自由”写作,两首发自心灵的小诗,却被老师误以为是抄袭之作而遭冷眼……太多冷酷、太多残忍、太多不幸,太多失望,让这个乡村少年不再敢再有任何梦想,似乎一切倒霉的事情全都降临到他的头上,让他原本就敏感、脆弱的精神世界几近崩溃,让他的少年憧憬百孔千疮,不得不踏上回乡当农民这最后一条归途。在所有的希望之门全都关闭、所有的梦想之翼全都折断之后,他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破罐破摔,迎风站在灞河河堤上,他把男儿泪咽回肚子里,默默地咬住牙,迈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人生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掘起:做一个乡村的民办教师。每到夜晚,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从造句开始,一点一滴地夯实自己的文学基础,把男儿的青春热血熬成墨汁,一笔一画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句子,书写着生命中最顽强的灵动诗行。
“你哪天也弄个硬的,弄个枕头出来。”这个话来自陈忠实演讲的典故。为完成一部堪称“一个民族的秘史”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陈忠实下了大功夫,而他下的功夫也没有白费。《白鹿原》面世的时间大约是公元一九九三年上半年,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色彩斑斓,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兄弟相煎,亲翁杀媳,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覆雨翻云,王旗变幻,腥风血雨,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经过近4年的写作和修改,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在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时,评论家一致公认,1993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白鹿原》,是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小说创作领域最重要的收获。终审人签署了这样的审读意见:“这是一部显示作者走向成熟的现实主义巨著。作品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人物刻画,使它在当代小说林中成为大气的作品,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应作重点书处理。”
故事演绎的是关中这块土地百年的历史变迁,书中刻画的那一位拄着拐杖脸上刻满皱纹的白嘉轩老人形象在这块厚实的土地上不难找到的。打开《白鹿原》的扉页时,看到的是作者那布满皱纹的沟壑纵横的脸,犹似充满神奇色彩的白鹿原一样。肖像的下一页是简单的一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落款是巴尔扎克。引用十九世纪批判法国现实主义的杰出大师一句话,看来如同遇到一个杰出的导游一样,瞬间,把人的好奇心激发起来。接着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离奇诱惑的故事,充满了神秘,怪异,紧紧吸引着我读下去,也同样吸引着众多热爱文学的人读下去。
陈忠实的文笔和构思可以说是儒道相济,奇正结合,伟大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互相运用,是关中这块土地厚实的传统文化和神秘的秦岭文化的有机结合。由于写作的年代跨度大,作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大胆运用拉美魔幻荒诞的艺术技巧进行大胆的构思,使这部小说充满瑰丽性的色彩,充满迷惑人的磁场,加上小说语言有着土地般的淳朴和玄丽,因而语言立体感很强。白鹿原位于古都西安附近,沿秦岭山下顺势摆开,由于依山托岭,望之蔚然,倒有几分神奇色调。生活的故土,小说创造的典型环境,渐渐成为茶余饭后关注的焦点。再加上作者艺术的巧手精心点化,于是,这块故土也成为了一块丰厚的人文景观而靓丽。
有文章载“在出版社拿着书稿离开西安之后的第20天,接到准备出版来信。匆匆读完信后噢噢叫了三声就跌倒在沙发上,把在他面前交稿时没有流出的眼泪倾溅出来了。”聊到《白鹿原》的创作时他说:“这是连我自己几乎都不敢相信的一次顺畅的写作,从1988年清明前后,到次年的元月完成草稿,50多万字写满了两个厚厚的大16开笔记本……”《白鹿原》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和好评,也得到了读者的喜爱,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白鹿原》一直遭受着不公平待遇。1997年5月,在天津评“八五”(1991-1995)优秀长篇小说出版奖时,《白鹿原》落选;在“国家图书奖”评奖活动中,《白鹿原》也落选了。《白鹿原》好的消息是赢得了第四届(1989年—1994年)茅盾文学奖,这应该是众望所归的事情。
1997年12月7日揭晓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中,开始并未进入候选之列。据何启治先生回忆,“当时,在23人专家审读小组顺利通过,却在评委会的评议中出现了不小的分歧。最后,老评论家陈涌的明确支持,为这部作品入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当时评委会负责人打电话给陈忠实,转述了一些评委要求他进一步修订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主要认为:“书中关于政治斗争的若干描写可能引起误解,应以适当方式予以廓清;另外,一些与表现思想主题无关的较直露的性描写应加以修改”。对此,陈忠实作出了适当妥协,删改了两三千字,并于1997年11月底把修订稿寄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2月推出了修订本。就这样,《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而陈忠实则于1998年4月20日,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台。据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白鹿原》各种版本累计销量达到200万册。
虽然在《白鹿原》之后,陈忠实还继续出版了他以前的小说,但无论怎么样,都是无法与《白鹿原》相媲美的。也许正如陈忠实所言,这是一本死后可以当做枕头枕的书,而这本书,也熔铸了他将近二十年的心血,真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廿年辛苦不寻常”啊。范曾在读完《白鹿原》后,称为“一代奇文也。西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著名演员濮存昕曾在话剧《白鹿原》里饰演男主角白嘉轩,他对陈忠实的印象是:他的眼睛具有一种穿透力,仿佛能看到你的内心。我知道,这种穿透力来自于他艰辛备尝的人生体验,来自于他脚下关中平原那坚实厚重的土地……笔者心里期待着这部巨著上视,也期待着再一次卷起阅读《白鹿原》的强风暴。
邮 编:545300 通讯地址:广西融水县融水镇福星路154号
工作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作 者:姚伟林 笔 名:姚老庚 电 话:0772—51222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