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理鸣 于 2016-6-30 17:31 编辑
邱山村“发‘牛’财” 夏日炎炎,清泉汩汩浸润着邱山水库,水面飘来丝丝凉意。我们在水库尾,见到正在放牛的邱山村村民老邱。“这十几头黄牛是村委会和贫困户委托我放养的。”他和村里签了协议:流转荒山300多亩,种植果树、中药材,再加上放牛工资,今年估计年收入可达7万多元。 如今,走进鄂州市最为偏远、海拔最高的市级贫困村——邱山村,我们听到村民们谈论最多的是“发‘牛’财”。 自市委统战部对口扶贫邱山村以来,邱山村为扩大“减贫摘帽”成果,紧紧围绕“抓扶贫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根据28户贫困户资金短缺、缺少技术的实际情况,结合邱山村实际,探索创新“养牛分红”模式,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 市委统战部驻邱山村“第一书记”孙书记说,邱山村自然环境优越,山场面积广阔,植被覆盖率高,发展养牛产业基本不用购买饲料。他和村“两委”一班人因地制宜,决定以“1+3+X”方式发展养牛产业。“1”是指通过市委统战部这棵“大树”,将对口扶贫资金作为购买鲁西黄牛的成本,实现贫困户抱团发展并形成聚集效应。“3”是指由贫困户、养殖户和村委会三方参与养牛管理,形成养殖产业。“X”是指 “两变一效”,即通过这个项目,将“荒坡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围绕养牛产业扶贫来提供一系列生产技术指导和公共服务,通过多重保障,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效果。 思路有了,政策有了,市委统战部和村委会一班人立即行动。 无偿提供牛,着力解决“缺资金”问题。村委会将市委统战部2015年对口扶贫资金作为成本,购买30头鲁西黄牛。同时,将精准扶贫项目补助资金用于2户养殖户修建牛圈,饲料棚等。 无偿提供技术,着力解决“缺技术”问题。由村委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由养殖户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对牛圈定期消毒、防疫,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其养殖技能,让养殖户尽心尽力喂养牛,细心培育牛。 统一收购,着力解决“缺保障”问题。尊重市场价格,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统一收购。若在养殖期间,牛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正常的因病死亡的无需养殖户赔偿,彻底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签订协议,着力解决收益分配问题。村委会与28户贫困户、2户养殖户签订协议,30头黄牛成本归村集体所有,2户养殖户每年养牛人工工资由村里支付。30头黄牛饲养出栏后,扣除成本、养牛人工工资,获得收益按村集体与贫困户1:9分配。 产业扶贫是激发贫困户“造血”能力,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最有效途径。邱山村党支部书记邱书记面对脱贫攻坚任务,他很乐观地扳着指头计算,按市场行情,每头牛每年产生利润约为3000元,每户贫困户连续3年均可享受3000—5000元不等的定额分红,村集体每年也可增加10000—20000元的收入。 谈到邱山村未来发展,邱书记打起了“如意算盘”:将邱山黄牛作为该村的“一村一品”,从繁殖、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做强邱山黄牛“一二三产业链”,年底计划在鄂州、黄石等城市设立“邱山黄牛肉”专卖店。 自然赋予大山优越的生态环境,大山赋予大山人民淳朴的情怀。我们站在高山顶上的邱山村,看到连绵起伏的山脉,草木葱茏,更看到了准扶贫政策的春风吹醒了邱山村,从而有了该村“一起脱贫发‘牛’财”的稳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