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市抵腐 于 2016-7-26 11:31 编辑
市纪委纠风办决定在2016年举行的“百姓问政”的问政对象重点为:市发改局、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质监局、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林业局、工商局、人防办、国税局。主题为“履职尽责、服务民生”,并欢迎广大市民对以上单位在履职尽责中存在的“履职不力、作风不实、为官不为、为政不为”等问题提供相关线索。无疑,继续举行“百姓问政”是市委市政府不怕“自曝家丑”,敢于“自加压力”,想用实际行动提高老百姓的信任度,让老百姓看到政府整改问题的决心和魄力。应该点赞。 不可否认从我市近三年举行的几次“百姓问政”中,尽管多数政府部门能积极参与到电视问政的节目中,在加强舆论监督、实现干群沟通、实施治庸问责、推动解决问题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四大问题。 问题之一:问政问题过多,受时间限制难以深入。目前电视问政的议题设置,基本上是五至六个,每—个问题从播放短片开始,到问责领导答辩,群众评委提问,最后特邀评论员点评,仅有25分至30分钟时间,这怎能把问题深入到其他层面,它制约了电视问政的深广度。 问题之二:部分“百姓问政”变成“秀政”。虽然在问政现场经常会出现官员“表情难看”、“目瞪词曲”甚至摸巾擦汗的场景,但公众批评的尺度上,依然没有完全放开。有些官员把电视问政变成了政策发布会,政绩汇报会,而主持人也不敢轻易阻止,如此“百姓问政”,容易变成有问必答的“秀政”。最典型的莫过于 去年8月18日下午三点举行的“百姓问政”中一些问责领导的发言。 问题之三,地气不足。在“百姓问政”现场,有发言权的除了主持人就是问责单位领导,应邀出席的有关市领导,特邀评论员,而代表百姓发言的只有群众评委代表,但他们均由官方指定,且事前还要集训一番,那么其发言就有了框框。通过过去几次“百姓问政”,他们中不少代表并非问政专题知情者更不是受害者,即使是,在那种特定环境下,很难向问责领导提出严厉的质疑,而敢于说真话的人有的坐在应邀来宾席上,还有场外的电视观众,却没有发言权。因此“百姓问政”地气不足,很难听到百姓真言实话,这无疑给问题官员壮了胆。为此,建议今年在“百姓问政”举行同时,开通现场电话热线和网络微信平台,允许应邀来宾举手发言,这样地气十足,才能听到百姓真正的呼声和要求,才能迫使问责官员认真对待群众的正当诉求。 问题之四:问政不追责,缺乏后续监督保障机制。每次“百姓问政”中,所有问责的领导,面对公众的责问尽管都当场表态改进作风,纠正错误,疾言厉色、义正词严,个别官员甚至提出改错时间表,但在“百姓问政”后,随着舆论热度逐渐降低,一些问题再无下文。回顾过去六次“百姓问政”,涉及问责大小官员近三十人次,有哪个被追责受到处理? “问政"不"追责",这样,使得"百姓问政"成了半拉子工程。恰恰暴露出了"百姓问政"的一大缺陷。“百姓问政"中,电视是媒介,问政是过程,追责才是目的。。因此,"百姓问政"要取得实效,还需由纪检监察部门跟踪承诺履行情况,对于只承诺不践诺的官员,要坚决问责,进行组织处理,促使尽快把承诺落实,只有这样的“百姓问政”才是完整的,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百姓问政"才能成为有效的民众监督方式,取信于民,而不会沦为一种"形式"。 我们期待今年的“百姓问政”能给我们带来新面貌,新的气象,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