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诰封夫人蒋母易夫人墓志铭并序 何绍基 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繤修加三级,年姻愚侄撰文书丹并撰盖。 阁学少宗伯蒋笙陔大人既卒之二年,其配易夫人以忧劳病,隔噎时愈时作。又一年,以是疾终。其子元溥之侍疾也,恒跪而进食进药,不能咽则泣。既而母子相持泣,而卒不能进一匙。元溥曰:“吾母以康强之身,婴惨酷之疾,天之扤注1我,使不能致养于吾母也。”哀极痛溢,令人不忍闻见。归葬有日,持事略乞文其志墓之石。 余惟天门蒋氏,自丹林公由词林起家,官跻卿贰。笙陔公以廷对擢大魁,洊陟注2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元溥复以对荣第三人及第,再任少师,成祖孙父子三世并时。文衡相错,除目踵至。科名簪组之盛,为海内所稀有。顾其门以内,刻励勤苦,不改寒素。丹林公之配林夫人以懿慎清勤,为吾楚京宦所矜式。夫人继其姑志,益励谨俭持贵盛,布裳执爨注3,身先婢媪,日与亲串语田里耕鎑注4时事,岂知有笄珈注5之荣、纨绮之适哉?门庭菀注6枯,基于壸注7德。夫人虽以积忧遘注8疾,不七旬而终,而因其后祉盖未有量已。 夫人生于乾隆四十有一年六月五日,卒于道光二十有五年六月六日,年六十有五,笙陔公讳立镛之元配。子元溥,女一。孙可松、可榕、可桐、可栋。孙女一,曾孙一,曾孙女二。 笙陔公与先文安公为乡试同岁生,可松为余弟绍祺之婿,姻连世交,谂注9悉内行,不辞而为之铭。铭曰: 闬闳注10崇奕接魁鼎,视其闺内朴愈谨。不饰珩瑀注11理臼井,由天所竺匪人警。厥疾则苦德益静。我文其幽彤管柄,泽贻子孙福禄永。 道光二十有六年 岁次丙午 春二月吉日 注释 1、 扤(wu):撼动。 2、 洊陟:“洊”通“荐”;陟(zhi),登高。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推荐到高位。 3、 爨(cuan窜):烧火煮饭,也指灶。 4、 鎑:(ye叶):往田野里送饭。 5 、笄(ji)古代的簪子;珈: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6、 菀(wan婉):茂盛。 7、 壸(kun捆)通“阃”,古代指妇女居住的内室。 8、 遘(gou够):相遇。 9、 谂(shen审):知道;劝告。 10、 闬(han憨)里巷的门或墙垣;闳(hong红),宏大。 11、 瑀(yu):像玉的石头。 看了这篇《铭》后,才知道出生于湖南道县的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何绍基原来是蒋状元的姻亲,他的父亲文安公和蒋立镛是同一年考中的举人。故何绍基自称“年姻愚侄”。 何绍基显然把易夫人的年龄搞错了。《铭》中:“夫人生于乾隆四十有一年(1776)六月五日,卒于道光二十有五年(1845)六月六日。年六十有五。”(()为笔者加,下同。)按公历计算应该是69岁。这样一来就比丈夫蒋立镛(1782一1842)大六岁。固然有“女大三抱金砖”之说,实际上女方大6岁的并不多见,何况蒋家是高门大户。很可能易夫人实际享年65岁,卒年是当时写的不会错,估计错在出生年份。这样易夫人年长丈夫两岁就比较正常了。 蒋立镛22岁中举,29岁举进士,第二年(1882)为岳母王太夫人做六十大寿,按《铭》中年龄,当时蒋立镛30岁,易夫人已经36岁了(实际应为32岁)。照此计算,王太夫人是24岁生了易夫人。 王太夫人生了三男,即本瑛(珊屏)、本煌、本煊(字镜逵);二女,长女为易夫人。蒋立镛称珊屏为“内兄”,表明珊屏比易夫人年纪大。 蒋立镛60岁去世,两年后易夫人得了“隔噎病”(可能是胃癌),其子元溥侍疾几年,极尽孝道,《铭》中记载甚详。对易夫人的为人和德行写的鲜活而形象。古时候大多是早婚,男女一般16岁左右成婚。如果年龄没有搞错的话,当时蒋立镛还是一个正在读书的秀才,易夫人是一个活泼开朗有大家风范的新媳妇。其时蒋立镛的父亲已中进士在北京做官,家里肯定是没有脱离土地富甲一方的大财主。易夫人接手公婆(随任的蒋祥墀之妻)持理家务后,非常谨慎节俭。她布衣荆钗,亲自捋袖操厨作婢仆之效范,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的风姿绰约的新嫁娘。她送饭到地头,指菽话稻,笑语田间,又多么像“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的披着蓝印花布头巾箪食壶浆的农妇。她乐于农家生活,万万没想到日后身着锦绣簪饰珠贝的荣华富贵。这一段将易夫人作为一个有教养的媳妇持家理事平易近人的美德写的非常具体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文章高手。 《皇清诰封夫人蒋母易夫人墓志铭并序》为天门市政协秘书长李国仿先生所赠,在此表示感谢。 按:天门清朝状元蒋立镛是永兴南庄村的女婿,原配易夫人是易大谟的长女。笔者原来所写的有关文章中曾引用过何绍基所撰“墓志铭”中的部分文字,现在终于见到了“墓志铭”原文,这一发现之于探讨永兴南庄易氏文化将有莫大帮助。
京山永兴水管站 曾凡义2016. 6.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