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瞿行健 于 2016-11-28 09:03 编辑
血铸忠诚 瞿景航 我的老父亲瞿南冕,生于1930年7月,出身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境十分贫寒,从小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家里上几代人没有进过学堂的门,到了父亲这一辈,受到辛亥革命老先生瞿赢的影响,瞿赢老先生是黎元洪总统的秘书,在家乡兴办教育,在瞿姓族中培养读书人。父亲得益于老先生的帮助,进入了私塾读书。
其实,父亲每年要向私塾先生交粮食作学费的,祖父、祖母日夜勤劳苦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血汗付出仍然是杯水车薪,由于父亲读书聪慧,刻苦认真,幸而得到族人的微薄资助。可是,这个铁的事实,铸就了父亲坎坷的人生道路…… 1947年的下半年,通过乡试,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浠水县简易师范,简师就创办在浠水县清泉寺里,现在是闻一多纪念馆所在地。当时的简易师范,是国民党政府公立的,只是供应学生一点米,免收学费,但是要自带柴火费。因为贫穷,父亲和其他两位同学住在一个破祠堂里,每天放学后三人一块拾柴火、做饭,以此来节省费用。三人中父亲最穷,他只有一套破棉布衣服,每次都要穿满一周,等到周末步行七十华里回到家后才得换洗。
父亲的这两位同学仍健在,其中一位官至正处级,另一位同学官至湖北省副省长,但愿三位老人家长命百岁。即便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父亲也没有求过他们照顾,父亲常说:“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九四九年农历十二月初八,祖母因疾病与贫穷,年仅四十一岁就告别了当时水深火热的世界,父亲正值十八岁,精神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借债料理了祖母的后事,却因此遭到债主逼债,万般无奈之下,父亲跑到武汉一瞿姓名人那里借钱,该先生借给了他六块大洋,并在先生的指引下,父亲于一九四九年公历十月六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时年十九岁。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战火还没有完全停下,他一入伍,就被派去广西十万大山剿匪。土匪都是国民党白崇禧部队的残余势力,借助十万大山和解放军周旋,他们拥有美国的先进武器,且个个凶残,杀人不眨眼。而解放军是有纪律的、讲人性的部队,当时的命令是围而不杀,结果导致很多解放军战士白白牺牲。
在十万大山剿匪的日子里,父亲每天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拼命,夜晚摸黑行军,弄不好就摔死在山谷里,崎岖的山路上,随时都有土匪冷枪冷炮的袭击,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进行了数十次血与火的战斗。
在白石山与土匪的一场恶战中,父亲所在的连队牺牲过半,他是张汉臣班长和白华指导员用他们的身体挡下子弹救护过来的。从此,父亲知道了解放军的干部舍己为人,知道了解放军的忠诚信仰多么伟大、高尚,知道了要保卫新中国、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战友的鲜血让他毕生铭记:血铸的忠诚。也许我们的下一代无法理解,但是,父亲从那一刻铸就的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就注定伴随着他坎坷的一生。 1950年8月,十万大山的土匪已基本消灭了,上级命令交由地方部队负责肃清。父亲所在的部队调到了桂林休整。一天父亲突然接到命令,要他到师部学习无线电发报技术,他依依不舍的告别班长张汉臣和指导员白华及全连幸存的战友。离开连队时,指导员郑重的说:“南冕同志,无线电发报特别重要,能及时传达首长的指示,是首长和战士的耳目,你不能辜负党的期望。”父亲发誓说道:“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请首长放心。”白华指导员放心的笑了。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中共高层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父亲所在部队,发出了动员令。每一位干部到战士,都写申请书,打血印。他们在衣服里面,写好了个人信息,防止牺牲了,好作记录。师首长作参战动员令:“我们是去打侵略者美国佬,他们将战火烧到我们家门口了,要保卫新中国,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好男儿要精忠报国,要为新中国而战,死得伟大而光荣。”
10月下旬的一天晚上,父亲和他所在的师秘密从桂林一路坐闷罐车到安东,跨过鸭绿江,进入了冰天雪地的朝鲜,开始了朝鲜半岛的血雨腥风……
其实,父亲是铁定要去朝鲜作战的,无线电发报员是当时战争中不可缺的人才。决战朝鲜,由父亲毕生最敬重的彭德怀元帅挂帅出征,父亲的集团军司令是邓华,他们用兵如神,与美国等十六国联合国军作战,这是一场不平等的较量。联合国军拥有先进武器,中国人民志愿军以牺牲了十八万英烈为代价, 和朝鲜人民军一道利用坑道战,击败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出了军威和国威。
父亲经历了朝鲜金城、开城的血战,经历了上甘岭铁原战争,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是一位战争的幸存者。 毛泽东主席说过:“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1955年父亲被授予准尉军衔,时年25岁,可谓前途无量。然而,命运这个东西你不得不信,天被甲子管死了,人被“八字”管死了。父亲于1956年光荣转业,直接被安排到罗田骆驼坳小学教书,当时骆驼坳没有中学,骆小也算是骆驼坳区最好的小学了。
当年,和父亲同时转业的顶头上司某营长认为解放军和党组织不信任他,最终选择自杀。可是父亲没有,父亲坚强的挺了过来,继续坚定自己的信仰,选择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任教41年来,在骆驼坳,白莲等学校教书育人,他从未伸手向组织要名利,而是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给了贫困学生,1972年在白莲黄家山包半日班,便是最好的例证。这个半日班主要是为了扶持贫困学生,父亲将自己每月微薄的工资都贴补进去,投入了巨大心血和精力,也由此受到了全省教育系统的大力关注和重视。 1982年10月瞿姓一大队退休干部到我家找父亲忏悔,说出了一个令父亲震惊的秘密。1955年下半年解放军志愿军司令部派一个营教导员来调查政审父亲,当时我们家属于浠水县关口区白鹤林乡,这个大队干部就是当时的乡秘书。白鹤林乡给父亲作的结论是,该人不能提干,他是地主培养读书的,这就是读私塾带来的恶果。父亲人前不说,唯独总对我纠结,说这是陷害。我开玩笑问:“毛主席,周总理读书,不也是地主培养的吗?”他一下子震怒了,对我吼起来:“你是什么东西,不准说伟人,更不能看不起我们的党,没有党就没有这个国家。你更要拥护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让我们富起来了……”我对此无语,也无法改变父亲的想法。 尽管如此,父亲执拗于教育事业。他对工作的热情远远超越了照顾家庭。对学生的好也是发自肺腑的,远远胜过对我和妹妹,他甚至可以弃家不顾,和我母亲离婚。作为儿子,我曾经很不理解,不懂父亲对教育事业的信仰,不懂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执拗。但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师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着。
父亲性格倔强,不懂人脉关系,总是埋头于教学,不问世外事。他对学生总是真心相待,而作为他得意门生的两位罗田教育局副局长,与父亲相距咫尺,却从未拜访过他,父亲对此有些伤心,却也处之淡然。幸而,总有一些学生记得父亲,牵挂父亲。一些省城的和北京的学生来看望父亲,他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他的要求那么少,他的感激那么多。他受了那么多艰难困苦,到如今月薪仍然只一千多块,租的房子是危厂房,却仍然对生活如此感恩。每每我反问他,父亲只一句话就让我哑口无言:“和我的战友相比,至少我还活着。”去年四月,我拿着父亲的入伍证书和立功证书,去罗田县民政局找到了分管优抚的王局长和罗股长,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我向他们说明父亲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财政工资,年老多病,经常住院吃药,他又是1949年10月1日以后参军的,无法享受离休的待遇。老父亲个性倔强,不愿求他的一些当官的朋友学生,也不愿意受人帮忙照顾。从1997年9月离开学校后,一直租住在凤山砖场的危房里,现在申请一个小廉租房给他独住,希望领导批准,情况说明后,两位领导非常同情,当场按有关政策开了证明给房管局,但房管局审核后认为不符合政策,意思是父亲每月有一些退休金,不属于照顾对象。我没有气馁,为此找到 罗田县政府,向一位副县长说明父亲的特殊情况,副县长说了一句:“抗美援朝不与我相干。”立马将我拒之门外。万般无奈之下,我连续十几天往返罗田教育局、房管局、信访局和县委办公室,受到了信访局和县委办公室的热情接待,郑光文书记接待并认真听取了我所说的情况,当即批示房管局: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以特殊照顾老兵。对此,我很感激,今年四月份,我发表了一个赞扬郑书记和肖燕梅书记的贴子,部分网友因此取笑我是马屁精。其实大家有所不知,这样的一些好官,还是值得夸的。
铁骨铮铮的老父亲,在廉租房住了不到六个月又搬了出来,他说:"不要占国家的便宜,我在砖场住,虽然破了点,但是心安。"对这个倔老头,我只有无奈。前几天暴雨不断,把他的书和日用品全部淋湿了,他晒了几天还没干透。跑过去帮忙,心疼又责怪地问他:“你说你是何苦?”他乐呵呵地笑着说:“比比烈士,看看贪官,我还开心地活着。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无论多么困苦,多么艰难的条件下,父亲都坚强乐观面对,这样纯朴的信仰,就是血铸的忠诚!是啊,至少他还活着!也许大家不能够理解他的想法,他的信仰,父亲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尤其现在的一些贪官是无法望其项背的。但是,就因千千万万的英烈们带着这样的信仰,成就了血铸的忠诚。 湖北省罗田县白莲河乡周家河小学瞿景航13597575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