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竹瓦桃花妖娆多姿


图为:兰溪油菜花海蔚为壮观
楚天都市报记者彭奥 通讯员郭斯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曲严
浠河、巴河、蕲河三河泽润,三角山、斗方山、华桂山、泰春山、城山五峰炫秀。位于大别山和长江之间的湖北浠水,不仅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3月18日,首届“闻一多杯”全球华人怀乡征文大赛获奖者采风活动,在明媚的春光中进行。9位获奖代表从全国各地来到闻一多先生故里湖北浠水,在兰溪、竹瓦、斗方山、望天湖畔,感受绚丽多姿的浠水。
亲近自然 桃花满山菜花黄
上午,获奖者采风团一行来到浠水兰溪镇,正好遇上“唱响大别山”浠水县兰溪镇第三届油菜花节。踏着悠扬的歌声,大家一起换乘渡船,前往长江中心的戴家洲岛,观赏久负盛名的万亩油菜花田。
一下船,大家便被道路旁蔚为壮观的万亩油菜花所吸引。农田上层层叠叠的油菜花似海浪一般此起彼伏,走近细看,那四片薄薄的黄油油的花瓣十分精致,细细的纹路就像是工匠雕刻出来的一样,花蕊微微透着红色,在风中摇曳多姿,把人们的心情和思绪都染得金灿灿的。“太好看了,浠水春天的景色太漂亮了。”置身油菜花海中,征文获奖者江长源举起相机频按快门,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走进浠水县竹瓦镇,看着漫山遍野的桃花,征文获奖者仙桃一中的舒明雄老师悠悠地吟起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为春风里的竹瓦镇增添了无限诗意。
远远望去,那盛开的桃花仿佛一片片胭脂,染红了整个山坡,又如同一团团云霞,映着充满生机的大地。那粉红色的桃花一团团一簇簇,挤满了整个枝丫,像一群调皮的小孩子,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
采风者们如游客一样,忙着在桃花丛中穿梭,生怕错过桃花的美丽。
氤氲诗意 寻访先贤的足迹
一提到浠水,就不得不提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浠水是闻一多先生的故乡,他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经久传唱的诗篇。对于家乡,他曾在诗歌中反复吟唱。“你不知道故乡有一个可爱的湖,常年总有半边青天浸在湖水里……”这首题为《故乡》的诗歌,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故乡浠水巴河望天湖的深深眷恋之情。“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溪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采风团一行来到浠水兰溪镇,负责接待的浠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黎爱华便向大家介绍与兰溪关系密切的另一位诗人——苏轼。“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而他来到浠水兰溪镇,看到这里的水流竟向着西边走,大生感慨,便写下了著名诗篇《游蕲水清泉寺》。”
大家谈起了苏轼的豁达、开朗,还有诗中充满励志的精神。作为浠水当地人,征文获奖者夏艳平也讲起了曾经耳闻的一段关于苏轼与王安石的逸闻,“当年,苏轼和王安石曾有一段时间相处得非常融洽,当苏轼路过兰溪镇的时候,王安石让其带一壶兰溪镇的泉水回来。苏轼满口答应,可是过了几天,当苏轼离开兰溪时,却完全忘记了这件事情,等他想起来时,已经离兰溪镇很远了。于是,苏轼灵机一动,就在长江里打了一壶水,希望蒙混过关,可惜还是被王安石发现了,王安石因此大大编排了苏轼一顿。”
苏轼与浠水的缘分不仅仅只有兰溪镇,在浠水白莲镇的斗方山也有他的足迹。聆听着一个又一个传说故事,当日下午,采风团一行又来到斗方山经典景点——摩崖石刻。历代文人骚客在此山留下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大家三五成组,或俯首低语,或轻抚石刻上的纹路,遥想先贤在这里留下的足迹,感慨万千。
来自贵州安顺的获奖者王金玉感慨地说:“浠水历史文化与民俗特色交融,用人杰地灵来形容这里再适合不过了,我已经爱上了这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斗方禅寺,这里的古殿为一色的花岗石建筑,石梁,石礅,石墙……上刻蟠龙花纹,工精形肖,宏伟壮观,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站在古寺旁的百年香樟下,征文获奖者、湖北城市职业学校的张海珍老师对浠水赞不绝口。
巧逢师友 遥想当年叙旧情
“谢老师,真巧!我是在闻一多中学毕业的,而您也在该校任过职,这样说,我应该尊称您一声老师。”张海珍激动地握着另一名获奖者谢新政的手说。据张海珍介绍,她早已仰慕谢老师的大名,感谢楚天都市报、《帅作文》周报和浠水县委宣传部、浠水县委统战部等共同主办这次怀乡征文大赛,让他们在浠水相遇,实在是非常难得。
世上的事,总是无巧不成书。经过一番交谈,现居襄阳的获奖者宋国昌发现,自己与张海珍、舒明雄皆是湖北师范学院的校友。“舒师弟、张师妹,我们来拍一张合照吧!”“湖师的那条街还在吗?山坡上的小凉亭变了样没……”提起母校的变化,三人感慨颇多。母校如同故乡一样,不管离开了多少年,那里的一切都依然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一天的采风时间虽短,而回味的东西却很多。获奖者们纷纷表示,将尽力用手中的笔来描绘浠水,向社会推介浠水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进一步弘扬浠水文化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