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2
少校
 
- 积分
- 9374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
来源:本站
时间:2017-05-03 评论 (0条)
各位读者,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上一期,给大家讲了《黄梅镇的来历》,这一期,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孔垄镇的来历》。孔垄镇位于黄梅县南部,地处长江冲积平原的中心,向来为南北陆路通衢之地。历史上,为南北水陆交通枢纽之地、驿路中心,也是内河东港、西港、邢港三港交汇的水码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又是北京经安徽到江西各地的一条通衢要驿。因此,有“三省(鄂,赣,皖)要道,七县通衢”之说。孔垄东港(张灿伟 摄)
关于孔垄镇的来历,有多种“版本”。最平淡的是:相传南宋末年,有一户姓孔的逃荒到这里,结庐定居,垦地围田。因为这个姓孔的人家耕种、居住的地方都垄出于水面,所以就叫“孔家垄”,后来简称孔垄。
最神奇的版本是:不知哪一年,从天上掉下来一条孔龙。龙是上界的圣物,尽管掉到了地上,也不能不管不问呐。当地人纷纷拿蓑衣、斗笠去盖,免得孔龙日晒夜露。不过,无论人们是从头往后盖,还是从尾往头盖,都是越盖越长。三天以后,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他们:“应该从两头往中间盖啊。”人们一试,果然盖住了。
自从盖住孔龙之后,这里便慢慢形成了一个又长又宽的半岛形的,突出于水面的土垄。这个土垄在蔡山之东,一面与蔡山联为一体,其余三面泡在江水里。后来,长江沙道南移,便形成了越来越大的沙洲。沙洲周围比较低的地方,就成了湖。相继出现的,有龙感湖、芦柴湖、七里湖、陶湖、赵湖、梅东湖等等。远远望去,就像一叶孤舟似的,飘泊于江湖之间。由于孔垄的地理位置特殊,到孔垄去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不过,生意也不好做,商人都说孔垄是“恶浪打孤舟,此处发财此处丢。”
因为在明朝以前,孔垄一带都是荒州。从外地来的人,各选高地居住。耕田种地时,插草为标。到了明朝,有个名叫康茂才的人,在孔垄建起了康公堤。之后,孔垄便慢慢成了小集,也招来了湖广、京川、沪宁、苏杭各地的客商。其中,要数徽州商人最多。
自从建起了康公堤后,孔垄的地理环境就发生了变化,由“恶浪打孤舟”变成了“三缆系孤舟”。所谓“三缆”,就是指康公东堤、康公西坝和康公北坝等三条大坝。不过,红火了几年之后,外地商人又越来越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首歌谣“三缆系孤舟,旱涝能保收;财发外地客,不走自然休”。其实,外地人越来越少,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孔垄成了军事要地,战争越来越多。
明朝洪武年间,孔垄就设有“孔垄巡检”署,署址在黄豆场。明万历年间,就有了“孔垄公馆”,且逐渐成了交通官邸。明代以后,孔垄属于重要驿站。据《黄梅县志》记载:“清康熙十四年,孔垄驿站设置马70匹,马夫35名、兽医1名。雍正六年,裁减为马60匹、马夫30名、兽医1名。”现在的孔垄镇西街马坊口,就是当时的驻马之地。
到了清代,孔垄又成了全县武备、旱、汛的八塘守备之一。“孔垄镇设塘兵五名,塘房官厅一间,住房三间,(种菜用的)西边隙地一块,(报警用的)烟墩三座,(观察敌情用的)了望楼一座。”全县唯有停前、孔垄二塘,系雍正元年列为督部院。
清朝咸丰四年(1854)以后,太平天国军队控扼长江中游,黄梅立即成了兵家争夺重地,孔垄镇则成了太平军的军事指挥中心。英王陈玉成多次率大军驻此,并留下不少与军营有关的地名,如蒋家大营、蒋家细营等等。太平军与清朝军队先后在黄梅进行过28次大战,孔垄更是两军血战之地,双方在这里的死亡人数,达千万之多。孔垄镇张塘新村
战争把外地商人吓跑了,本地人商人便迅速填补进来。其中,最有名的有吴福茂的南货糕饼、梅发兴的豆腐酱干等。这两家店远近闻名,商品行销到九江、南昌、夏口、武穴……凡外地到孔垄来的人,总要带一包吴福茂的糕点或梅发兴酱干回去做礼品。吴福茂是大字号,黄梅县第一个安电话的,就是吴福茂的糕饼店(比县政府还早),群众到他们店里买盐,他们每斤有意多称一两。梅发兴豆腐店是个小作坊,群众说他的酱干是“瘦火腿”。有一年腊月二十四,一个江西老表来找梅发兴,要买一百筒酱干〈一筒十二块〉。老板娘说,水作师傅都回家过年去了,请他明年再来。老板却说:“送上门的生意,怎么不做呢?只要愿等,三天交货。”
为了抢进度,老板便减少工序。老板娘说:“江西老表跑了一百多里路来买酱干,就是冲着我们的这块牌子来的嘛。你偷工减料,招牌不就砸了吗?千金难买名誉啊!”
老板连忙返工,严格按“块块单包裹,风头慢凉干;老酱麻油拌,五香粉末均;边煮边翻动,细火两时辰……”的传统工序来——从那以后,生意越做越好,最后居然发展到开小火轮卖酱干——这就是讲诚信的结果。其实,孔垄人请诚信的故事很多,并留下了金狗凉亭、担石桥等地名。
不过,孔垄怕老婆的男人和有本事的女人也不少,如筷子街的毛子才、邢家大墩的邢绣娘等等。还有孔垄八景,如滩湖夜月、东港船歌、文昌夜读、祭塘倒影……等。因时间关系和篇幅有限,今天只能讲到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