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0
版主
   
- 积分
- 273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本帖最后由 蚂蝗畈 于 2017-6-10 18:40 编辑
徐太敖天印故居
来源:酒泉网 更新时间:2017-05-19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徐新洋
徐太庄西北一个叫蔡家坪的山洼中,有一座清代青砖瓦房,名叫“敖大黄山屋”,闻名果城里西阳里交界处十里八乡,它就是徐太敖天印故居。何以有这么个名称?说来话长。
清朝咸丰二年(1852)三月初八,是喜庆的一天。徐太务本堂记酒坊老板徐廷钘,刚刚送走给二儿子做满月的客人,带着伙计到外村粜酿酒的高粱。走到村头的东凉亭,一个被竹笠遮住半边脸的陌生人出现,向他打招呼并请求与他单独谈话。徐廷钘将伙计支开,跟随那人走到一个偏僻处,小声交谈了一阵,徐廷钘便也顾不上粜高粱了,把那个人带回家,并将村里几个年长者邀拢秘密商量。
原来,此人名叫敖天印,在他外婆的村庄中,有一户人家的牛被偷,他性情直爽,好打不平,得罪了人,被人借机栽赃,如被官府抓住,定受牢狱之灾,他被迫逃匿。徐太庄的人经常到他家乡做买卖,想到徐太庄人仁厚公道,于是他来到冶南山区的徐太庄寻求庇护。徐廷钘打算留下敖天印,当时本地盗贼猖獗,有人担心“这样的人让人放心不下。”徐廷钘坚信,“他能够把他的经历坦诚地说出来,我相信他不是一个坏人。”最终大家一致同意,让他在蔡家坪的山屋住下,对外声称请来了一个守山人。为了掩护他,给他起名“敖大黄”,
守山人的职责,只需在村里的山场巡看即可,敖大黄感激乡亲们的帮助,不但在山上修路栽树,晚上还悄悄在村头山边巡夜,多次赶走潜入村里欲行不轨的贼人。当时大冶整个南部山区,盗贼经常出没,徐太一带的村庄却因此成为了“平安之乡”。敖大黄见村里人羡慕他习拳弄棍,能推举三百多斤重的石锁,便主动教他们练武艺。很快赢得了徐太人“敖师傅”的敬称,也赢得了徐太人的爱护,有几个徒弟日后还成为远近闻名的拳师。人们为了掩护他,不让他走出徐太,日常用品,油盐酱醋都替他买回,有几次见外人打探他的来历,人们千方百计打掩护,一个叫廷银的人,说是他“县背后”(大冶南部人泛指县城北部地区)的亲戚,终于打消了外人的猜疑。
敖天印在蔡家坪一住就是三年多,第四年秋天,他驮上一捆毛竹,最终离开了。徐廷钘伫立东凉亭上,目送他从刘海港古驿道向西出了山。
多年后,敖天印骑着马,在一行人的簇拥下,又一次来到徐太。此时,他已经成为大清国的将军,敖大黄本名敖天印的秘密才公开。当年敖天印听说湖广招聘军队,与劫匪作战,奋然从军。他背上一捆竹子,扮作挑夫,从徐太出发,投奔川楚军。后来从洪山到四川新疆,转战到福建台湾,带兵守卫边塞、治江河修水利,架桥梁筑长城,植树造林,防洪挡沙,兴国拒寇,屡次战胜日法侵略者,战功卓绝,深受大清王朝器重,官职也由把总、千总、参将一路升到提督。后被封为一品正威将军。
敖天印重返徐太,徐太人欲向前行礼,他急忙牵住人们的手,连连作揖:“我是来感谢徐太父老乡亲的,没有你们当年的庇护就没有我的今天!徐太是我的湾子(故乡)。”他送来了办学的经费,还把徐太庄原有的那口水井,垒上玉石栏杆和青石雕花井口,以表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也是徐太庄中“天印井”的由来。
敖天印成为了徐太人的榜样,他的事迹经徐太人口口相颂,化作一股正能量,滋养起徐太人爱国爱民和社会担当的精神。到上世纪,徐太出现了一位民国著名将军,和土地革命时期徐济全烈士及其他4名红军干部……
敖天印感激着徐太人,徐太人也敬爱着敖天印。敖天印故居一直被徐太人视作神庙般敬畏保护,护着敖天印故居的小山头,被人们改名为“将军台”,敖天印故居也一直被称作“敖大黄山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