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通讯员 汪煜宏 石晓梅)14日,《人民日报》记者专程来冶,对我市加强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工作进行专题采访。
据了解,2012年,财政部、环保部将大冶列为全国20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示范区之一,2013年,环保部明确大冶为实施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六个示范区之一。
近几年来,我市以此为契机,多部门合作联动,自我加压,坚持规划引领,加强源头控制,积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我市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主要抓住六个环节进行,即控源(切断污染源,避免走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调理(主要采取化学调理,利用有机肥调理土壤PH值,改良土壤肥力)、调整(主要是种植结构调整和农艺调整)、修复(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植物等修复方式进行修复)、康复(在修复的基础上,利用药剂,使土地恢复到原来的种植水平)、示范(通过对绩效、技术路线、修复成本、修复模式的反复摸索和探讨,从而形成可复制、可粘贴、可推广的成熟的修复模式),确保修复后农田的安全利用。
国家环保部大冶金湖农田土壤修复示范项目,位于金湖街办栖儒村和柯湾村,项目农用地面积283亩,由中环循(北京)环境技术中心进行技术修复,主要采取生物修复方法,整个修复工程包括农田土壤详细采样分析、污染源隔离、农艺措施及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及基本建设、富集型植物培育与种植、其它植物种植与筛查、自检分析及优化,通过分区修复、植物修复、土壤改良等修复方式,实现耕作层土壤重金属镉、砷达到土壤环境质量Ⅲ级标准的总体目标,从而达到修复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