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由此可见游走对于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积累知识的重要了。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便有游学的功课。他们经常在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便抛开书本,游历四方,以增长对社会的感知,将书本上的东西与现实生活接轨,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在这游走的过程当中,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不朽杰作便屹立在历史的长河里,震古烁今。
唐雄兄的这部散文集,也是他在海南游走24年后所收获的一部大作。当我读到这部作品时,不由得被深深地感动。为了写出他热恋的海南,唐雄兄用了整整二十四年的时光来读它、写它,由此足见唐兄治学的认真与严谨的态度。我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
我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唐兄对海南深深地热爱。一个人的文字,当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就必定带着这个人的体温,也传达着他的情感。文字就是一个人内心真实情感的再现。任何场合人都可以伪装自己,但文字绝不会伪装。那些带着伪装的文字,在读者的眼里,一眼就能读出它的酸涩,它的轻薄来。唐兄的文字是真挚的,是真诚的。他平淡如水的文字里,荡漾着的都是他对海南最为真切的热爱。那些海南的风,海南的水,海南的民俗、海南的原住民以及海南的特色小吃,在他的笔下都是有着鲜活情感的。
“和众多的万宁人一样,阿文喜欢吃槟榔,经常是一边嚼着槟榔,一边冲着浪。他那一口被槟榔熏黑的牙齿,在他的老外朋友眼中,是一种不可模仿的海南特色。”这是一位海南土生土长的小伙子,在他的身上应该有着许多的故事,但是,唐兄并没有条分缕析地去深挖在他身上的故事,却只寥寥几笔,便将一个海南人的质朴与坚毅表达无遗。也将作者对这位热情且朝气的小伙子的爱表露无遗,哪怕是“他那一口被槟榔熏黑的牙齿”,在作者眼里也是海南不可模仿的特色。
佩服一位作者,不仅仅是他的治学态度,更有他文字上的修为。唐兄的文字修为就表现在他能够准确地发现事物最具特色、最能概括本质的特点,然后用简洁得近乎吝啬的文字,一语中的。
“举凡有所成者,大抵多为“痴徒”.痴其钟就似钟,痴其树就似树,痴其石亦似石。”在收藏家林家峰家里,作者没有过多地用墨于他的收藏,也没有过多地表现收藏的艰辛与喜乐,却只用了一个字:痴。便将一位收藏家的所有品质与风范倾泻而出。那些所有的酸甜苦辣都不是事儿了,在一个痴字的带领下,林家峰无怨无悔地执着坚持,已被表达得入木三分。
《恋上海南》,实际上是作者对海南的真情告白,也是作者对海南的一部形象代言。那些风土人情、淳朴民风、历史底蕴、风味小吃,在作者的笔下无一不散发着浓浓的诱人清香。
“泛舟碧波之上,看着湖中逐渐经过眼帘又消失在身后的无数岛屿,它们仿佛是那样被漫不经心地撒在这广袤的水面上……平静的湖水忽然被一阵风吹向岛边的岩石,激起了一簇一簇白白的浪花,心中也泛起了涟漪。幽碧的湖水,一座连着一座的小岛,就像船行画中那般寂静、富含生机。”这不是文字吧,这应该是一幅油画,油画里有人荡舟在幽深碧蓝的湖面,看群岛漂移,湖水荡漾。这景致,怎不让人心生神往、心旷神怡呀。
还有东坡绵蹄、王五狗肉、松涛鳙鱼、长坡米烂、洛基粽子……这些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被作者描述得色香味俱全,读着读着,那香味儿就要从纸上飘下来了,就让人垂涎欲滴。这都是唐兄的功夫,因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所积累下来的文字的功夫。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缺少一颗甘愿为这些美而无怨无悔付出的心。唐兄行走海南,他用一颗热情的心,善良的心,一颗甘愿为海南付出的心,去发现海南,去表达海南,更是去为海南歌咏与赞颂,所以,读他的文字,总是激情澎湃的,总是积极向上的,总是能量满满的。在他的笔下,没有颓废,没有阴暗,有的只是阳光,只是振奋。无论是冲浪的阿文,还是老总阿旻;无论是刘老师,还是收藏家。他们都是朝气蓬勃的,他们也是唐雄笔下所感知的海南,所真实的海南吧。
也许正如唐雄在他的文章《有一种奉献,叫无偿献血》中所说的:“我的生命,也因无私的奉献而精彩。”唐兄在他二十四年的海南之行中,将自己的深爱,无私奉献给了海南。我坚信,海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会因了他的这颗真诚的心、这份真挚的情、这部声情并茂的《恋上海南》而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