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襄阳辉少 于 2018-4-10 17:58 编辑
4月9日,樊城江滩公园增设一组牵钩之戏雕塑,再现古代拔河运动场景。 史籍记载,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一种配合水战的军事技能,名为“牵钩”,在民间演变为竞技活动“牵钩之戏”。到了唐代,这一荆楚地方性习俗迅速发展到全国,并定名为“拔河”。 原来风靡全国的拔河比赛起源于襄阳。全媒体记者 谢勇 沈明晶 摄 行牵钩之戏,展古城魅力 江滩公园再现两千多年前的“牵钩之戏” 大家**“牵钩之戏”(今称拔河)。这一起源襄阳,曾经是古代中国春节的重头戏的习俗,如今在襄阳已难觅其踪。 行牵钩之戏,展古城魅力。9日,记者在樊城江滩公园看到,公园里安装了一组惟妙惟肖的牵钩之戏雕塑,再现了两千多年的前,流传在襄阳一带的古老民俗体育活动。 “这么多人拉着绳子,是拔河,还是拉纤呢?”记者注意到,由于雕塑周围没有文字介绍,公园的这组众人拉绳雕塑,让很多游客不解,但依然吸引了众多小孩和市民合影留念。 市建管中心绿化项目部熊彬杰向记者介绍,在樊城江滩公园做景观设计时,我市知名文化专家陈新剑向城建部门提出设立展现古老民俗的雕塑,其中就有牵钩之戏雕塑,后被政府采纳。 据陈新剑介绍,“牵钩之戏”发源于襄阳一带,是拔河的前身。两千多年前楚国的“牵钩”,最初是训练士兵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后演变为民间流行的体育活动,“现在的拔河多是一根绳,古代的‘牵钩之戏’是每一边都有很多根绳子。”陈新剑说,他曾多次对施工单位提出修改建议,要求尊重历史。 记者网络检索发现,其实,早在10多年前,国内就有学者专家呼吁,重视春节传统习俗,将“牵钩之戏”请回“娘家”,建议将“牵钩之戏”纳入省运会、倡设“拔河节”等,新华社、《湖北日报》、《襄阳晚报》等媒体都进行过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