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引丹渠清泉沟隧洞出水口 新华网 肖进安 摄 新华网武汉6月4日电(肖进安 吴文华 李晓笛)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新华网采访团队日前在湖北省老河口市采访时发现,有鄂西北岗地“生命渠”之称的引丹渠,其功能已经由单一农业灌溉向灌溉、休闲旅游、生态综合功能转变,正在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鄂西北岗地的“生命之渠” 引丹灌区是国家特大型灌区,全国排名第21位,湖北省排名第2位。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10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90万亩,不仅担负着襄阳市辖“一市三区”(老河口市、襄州区、樊城区、高新区)及襄北农场132万人、180万头大牲畜饮水安全任务,而且对灌区以小清河为主的小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丹渠始建于1969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鄂北岗地的光化(今老河口)、襄阳(今襄州)、枣阳、随县等地,属典型的“旱包子”,十年九不收,滴水贵如油。百姓吃的红薯饭,有女嫁外头。在干燥的黄土坡上,当地老百姓只能勉强种点红薯南瓜充饥,有歌谣形容当年的生活是“早晨梆梆梆(剁红薯),中午靠山桩(蒸红薯),晚上换个样儿,还是红薯汤”。 为彻底改变这一严重缺水的窘境,当时湖北省委、襄阳地委决定以丹江口特大型水库为水源地,引水入襄,修建大渠,贯穿鄂北岗地。从1969年10月到1974年7月,五年间1800多个日日夜夜,18万襄阳儿女战天斗地、劈山凿洞。他们靠锹挖、人抬、肩挑、车拉、钎凿,用原始的技术手段,用传统的人海战术,完成总石方量达到50万方,土方量达到6730万方,自丹江口水库清泉沟挖出了一条润泽鄂西北岗地的“长龙”,不少人为之献出生命。 据介绍,引丹工程总干渠长68公里,6条干渠总长254.2公里,716条支渠总长1570公里,有号称“地下长龙”的清泉沟隧洞,有壮观的“天上银河”排子河渡槽,以及桥、涵、闸、小型泵站等建筑物2800余处,有“结瓜”水库176座、堰塘9800余口,年均蓄水6.89亿立方米。 引来丹河水,岗地变江南。老河口、襄阳县共有35个乡镇得惠于丹水之泽,粮食产量翻了八番,引丹灌区早已成为湖北省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优质水稻基地。 据老河口市原政协主席李守成介绍,在没有引丹工程之前,老河口又是一种情形。农民们不敢种水稻,没有水,也不能种水稻。通水前,老河口全域内水稻充其量不到1万亩,而现在,则常年保持在20万亩以上。过去,只要是田里的作物,都是“望天收”,现在的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则达到了稳产高产的境界,小麦亩产由三四百斤提高到七八百斤,玉米亩产由四五百斤提高到一千斤以上。不仅如此,现在还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当地老百姓种蔬菜,种水果,种花卉,立大棚,搞喷灌,搞起高产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田野上一片勃勃生机。 据统计,引丹工程建成运行40余年来,累计向灌区供水360多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近5000余万亩次,实现粮食总产1000多亿斤,累计实现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 125天植树90余万株创造奇迹 在老河口采访,不少人跟新华网采访团讲到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125天植树90余万株的故事。 今年3月份才退休的原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局长熊化国介绍,2014年12月,丹江大坝加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丹渠水源充足,渠满库满,也使“绿满丹渠”成为可能。2015年9月20日,时任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秦军在引丹灌区调研时,提出了加快“绿满丹渠”生态建设的构想。2016年1月,老河口市代表团在襄阳市人大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快建设“百里生态丹渠”的议案。他意识到,这将是引丹渠的又一次“起跳”,2016年3月,“绿满丹渠”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熊化国介绍,植树有时间限制,最好的植树季节是三四月份,为完成植树任务,他们对植树工地进行了准军事化管理。清早6点,老河口市黄庄绿化项目指挥部工地上,大喇叭准时响起雄壮的《国际歌》。每天都要开三次会、点两次名。清晨上工前,开会点名安排任务;午饭后,开会加油鼓劲;晚上下工,开会点名总结工作。 2016年1月到5月, 为建设“生态丹渠”,熊化国带领300多名职工吃住在工地,奋战4个月,栽植樱花、三角枫、红叶碧桃、贵竹、窝竹等各类苗木97万余株,将荒了44年的引丹渠两岸“填满”了色彩,建成了引丹干渠旁清水蜿蜒、夹岸花香的生态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丹渠速度”。 据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职工介绍,以前一年引丹干渠也种不了1万株苗木,而2016年一年,引丹干渠种植的苗木超过了引丹干渠建成之后的植树总和。 图为“亚洲第一槽”引丹渠排子河渡槽 新华网 肖进安 摄 百里丹渠成绿色生态走廊 40年沧桑变迁,引丹渠已实现华丽蝶变,成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样本”。 如今,引丹渠总干渠的护坡已全部硬化,河道内再无淤泥沉底,一、二、三干渠已全部硬化。引丹渠一泓10多米宽的清水,蜿蜒在鄂西北岗地平原。绵延68公里的总主渠两侧,几乎都是密密麻麻的新绿。放眼望去,渠塘连片,翠色连绵。鄂北岗地的“生命渠”渐成连绵百里的生态旅游风景线。 新华网采访团队在老河口市采访时,从清泉沟隧洞出水口驱车行走在引丹总干渠新修的水泥路面上,渠两岸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苗木。车行至襄州区石桥镇,49米高的“亚洲第一渡槽”排子河渡槽飞架苍穹之间。在渡槽桥下,一排排银杏、香樟等苗木迎风摇曳,绿意盎然。 熊化国介绍,引丹总干渠和干渠两岸15米范围内土地一共1.2万亩,现已栽种各种苗木4000亩。3年后,仅花卉苗木产业一项可获利1.5亿元以上。68公里引丹渠总干渠每1米就是1万元的直接生态资源,绿水青岸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在启动引丹渠两岸绿化工作之前,襄阳市引丹工程管理局邀请湖北省林科院专门的设计团队进行了整体规划。有的地方种树,有的地方种花。目前,68公里的总干渠两侧栽植了大量的樱花、银杏、广玉兰、香樟等苗木,总数量超过了百万株。熊化国说,他的心愿就是要让引丹渠春能赏花,夏有树荫,秋天摘果,冬可观景,一年四季都有看头。 图为航拍引丹渠 新华网 李晓笛 摄 引丹渠风景秀美,已成当地和周边群众休闲散心的好去处。在老河口市袁冲乡下四河淤村和申家营村,一望无际的植绿山坡看不到头,最宽的一侧山坡栽树达150排,种植早樱、晚樱各类樱花30万株。今春以来,已有数万人次游客到这里观光休闲,特别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每天都有几千人来这里赏花游玩,引丹渠人满为患。 新华网采访团队了解到,襄阳水投、引丹工程管理局、老河口水投共同出资,组建了襄阳市花问渠水利投资经营股份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项目的营运工作。“百里生态丹渠”旅游观光带已制定了“七渠十一点”的景观布局。处在引丹灌区核心地带的老河口市袁冲、李楼等乡镇,围绕引丹渠将建设郝岗农业园、花径丹渠等一批休闲旅游项目。一处占地133余亩、总投资5300万元的游客接待中心已动工建设,目前部分工程第一层已建起,整个项目预计7月底完成主体建设。 老河口市委书记郑德安介绍,该市高度重视引丹渠的生态建设,已成立专门的“百里生态丹渠”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举全市之力推进生态丹渠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使“岗地江南、水乡花都”的城市名片更加靓丽。(完) 图为引丹渠 新华网 吴文华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