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武汉这坐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汉每天不一样 真实反映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 每天不一样的武汉 那些昨天的印记和片段需要有一个地方存放 那些城市建设发展的脉络需要给历史一个交代 那些美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需要留存传播 ············ 一个城市发展有太多需要保存的东西 需要用档案的管理形式珍藏 武汉城建档案馆 把这件事做到了科学细致完美 武汉市城建档案馆成立于1981年,1990年位于台北路的档案馆正式开馆对外,每年接收大量的武汉工程档案,并接受公众查询利用。 随着城市大建设,接收的工程档案越来越多,不到20年时间,库容量已捉襟见肘。 2013年,新馆库大楼建成投用,档案全部搬入新家。老馆不再存档,而成为办公大楼,一楼则设市民等公众查档窗口,并接收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提交的工程档案。
这里藏有110万卷武汉主城区房建及市政工程档案,涵盖路、桥、隧、房屋建筑、重要地标,留存着重要的“城市记忆”。 近日,以“我们共同的城市记忆”为主题的活动,我们自媒体达人走进了武汉城建档案馆新馆库大楼,参观、体验、采访、互动,一起探秘、了解武汉城建档案馆里藏着的“宝贝”,感知城市发展的脉络,找寻我们共同的城市记忆。 档案馆是历史的存放,也是历史的传承,参观武汉城建档案馆,让我们有信心展望这个城市发展的未来。 偌大的档案存放库,档案柜有序排列,找寻取放档案,手摇密集架把手使其开合,查阅资料有实物、网络、电子版本等形式查阅,电脑管理数据更是科学规范。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用翻拍资料以胶片的形式保存资料。 为保存这些重要遗产,档案馆用上了最新科技:先将一张档案图纸铺压在缩微拍照机下,人在旁边的显示屏上点几下,就可完成拍照,最后转换为胶片,另一台数字存档机则可将数字档案转换成胶片。 这些新式设备全从德国进口,目前全国的城建档案馆中,只有北京和武汉两家引进。从国外的应用来看,已经证明缩微胶片可保存100年,而理论寿命则可达500年,且稳定性高,不占空间,并具有法律凭证作用。 通过这次参观武汉城建档案馆,感觉到武汉城建档案馆在管理上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模式结合管理档案是一个较大的进步,武汉城建档案馆让武汉市民感知每天不一样武汉的发展脉络,他们整理武汉城市发展的片段,让武汉更具智慧,城市拥有肌理。 武汉城建档案馆能做到这样确实不错,为他们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