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 2018-6-30 18:27: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00 阅读 259
不又不说节气这个东西真的是老祖宗的神奇智慧,江南又开始了黄梅雨季的淅淅沥沥。昨日的夏至却是热乎的大晴天,而今天,窗外就开始好样关闸的水龙头又被打开一样.....珍惜夏日最后一段凉爽时期,我只想回到老房子,在雨中的茶园里吃着茶和甜点,看着远处烟雨朦胧的竹海。
茶仙谷对面就是爷爷家出门左拐5分钟的竹海
只要爷爷接到泥水匠的活,帮人造房子,要去出工,总会泡上一大罐茶水带在身边。
只要在爷爷身边,小小的爸爸每天一早都会烧开水,拿一撮茶叶,帮爷爷冲泡好这一大罐茶水,让爷爷上工时带在身边。
我知道,这是属于爸爸的仪式感,他的自豪感,也许他觉得这样也算是帮清苦的家里出一份力,也许他觉得吃了自己泡的茶,爷爷今天能够更有力量,活干的又好又快,这样就能早早回家。
生活七件事,只有茶和米是绝配
锅巴、炒米和欢头(hu dü),中间圆圆白白的就是欢头“hu dü”
爷爷还爱吃锅巴和炒米了,因为他们又能当零食,还能填饱肚子,尤其是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用米做的零食也是非常奢侈了。
别看样子像“干瘪小老太”,干吃就是零食,放入嘴中,酥脆香口(这是一种除了带有大米自身属性还有被炒制过的香气,这是一种食材与温度作用后最奇妙的呈现)。
还有一种吃法,这一种不仅能填肚子更能放大其美味的办法。
其实就是拿一只碗,将开水倒至碗口2/3位置处(如果你想要让你的感官享受更加放大,你可以在热水里加小半勺猪油,撒一撮盐巴,搅拌化开),撒一把炒米或者扳几块锅巴或者放一个欢头“hu dü”进去。
听:米和热水交融开始发出滋滋的合唱;
看:因为水和油的滋润,他们就像做了美颜一样从“干瘪小老太”变成了“豆蔻少女”;
闻:在撒置的那一刻,香气就会因为热气的带动,扑面而来。
尝:在冷冽的冬日,猪头盐巴的调味下,泡上一碗,那是一种包裹全身的香暖感。
在潮闷无胃口的初夏,清茶浇制,一口混杂着炒米的茶汤下肚,微微出汗后,那是一种通畅沁人的舒爽感。
我们都爱吃爷爷爱吃的炒米糖
土法炒米糖、芝麻糖、麻糕
炒米糖的米,是那种小时候让人害怕却期待的“嘭”的一声之后的美味。
记忆中那个街口大树下,隔段日子总有一个魔术师一样的叔叔,嘴里叫唤着他来了,带着一个黑乎乎的放在火上转的大肚子罐子,被火熏烤的发黑罐子后面连着一个大布袋,当他拖长声音,开始抑扬顿挫的喊一嗓子你听不懂的话,你就知道要跑的远远,捂住耳朵了。对,魔术师停下转动的黑罐子,伴随着炮声一样的“嘭”的一声巨响,罐子里放进去的米粒、年糕、玉米,就变成布袋里甜甜的,膨脆的爆米花,年糕片。
加入适当的花生,用糖汁相连(正宗老底子的炒米糖是用蔗糖,比白糖更纯味更香甜)。
两口一块,松脆可口,甜的恰恰好,花生也恰恰好的提香,反正只要一吃上就根本停不下来。
桂花酥糖——父亲小时候的记忆
这一天,父亲从老家回来,献宝一样拿出一袋糕点,里面都是红色纸包的,一看就是老底子那种小点心。
“你看,我那天早上遛弯到那个最大的菜市场逛了,发现了这个,你爷爷最爱吃的。”
“真的啊,什么好吃的,我要吃一个”
迫不及待接过来,拆开包装,
“我的天,这个一看就好甜啊,你看,上面就是一堆白糖混着的啊,这怎么吃啊,你能吃的啊?不怕血糖高啊?”
“这样的么?还好吧,不是很甜吧(声音开始变弱),我吃了一个,不甜(强装镇定)...”
“我的天哪,老爸,你吃了啊?一包都吃了么?这就是一包糖啊?”
“......小时候,你爷爷最爱吃这个了,这样才是最正宗的(不服气的争辩),那时候穷啊,糖也很少的(煞有其事的讲道理)......”然后讪讪的走开了。
拨开糖粒,尝了一口,真的很甜,但是少了现代工业下添加剂的味道,就是那种淳正口感。
那就是小时候,什么都是简单的。有淳朴的味道,白糖就是白糖甜,桂花就是桂花香,面粉中夹杂着麦芽糖骨子,就是那种一口下去,先是入口即溶的面粉,然后是齿间麦芽糖的骨劲的口感。你得小心翼翼的吃,不然,面粉和糖会撒的满身满地都是;你得精神集中的吃,不然,你一定会呛到喉咙。
爷爷的人生哲学
其实,这种酥糖和炒米糖的标配,都是那一杯清苦的茶水,那一杯爷爷喝的茶。
也许这也是爷爷的人生哲学:生活有苦也有甜。苦能解渴,苦能回甘,只要一步一步,坚持久往,生活会给你回报。
生活需要加点糖,但是要知足,少少的才会珍惜,少少的才不会忘本,吃了太多糖就会齁到;
要小心翼翼,一包酥糖在面前那就是福分,要有敬畏心,不要脑子发热,想要囫囵吞枣,结果可能味道也没好好尝到,反而撒了一地喷了满脸;
要简单,无论是桂花酥糖还是炒米糖,通过加工过程和合理配比只是发挥放大其本来味道和口感,没有乱七八糟的其他味道,也不需要添加剂增加其保质期,做好每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