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告诉我 李诗瑶 古人在记叙游览之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作者颇有感悟,读者又何尝不是有所领悟? 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明白了作者对死生看法和高旷的宇宙情怀及他“死生亦大矣”的生命意识,并与古人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不能混淆了生死,不能因为生命的长度不够就不去拓展生命的宽度,就不增加生命的厚度。“死生亦大矣”,生比死更重要,生而为人,要思考生命的意义,要思考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我认为,这才是王羲之想要让“后之览者”看到《兰亭集序》后产生的感悟吧! 读“固一时之雄也,如今安在哉”,我明白了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好是大有人在,但非人人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身后却不被人忆起,因他生前并没做过什么值得大家留念之事;抑或有人想起,却因生前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之事,落得个臭名昭著之下场。而有的人大起大落,甚至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传颂千古之美名。所以,我们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赋,皆自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苏子偢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为绝唱。 读“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我明白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学问研究上要“深思而慎取”。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借助伽利略的学术理论成就,建立起牛顿力学体系,奠定了自己在物理学界的地位,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就了伟大的一生被世人所敬仰与铭记。他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读《兰亭集序》,我体察了那字里行间渗溢的对生命的感悟;读《赤壁赋》,领悟了作者对于生命和未来的思考;读《游褒禅山记》,体会了登山启悟的无限哲理与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