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59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有生命的。结识一座城市,便要知道这座城市的由来。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古老的记忆已经渐行渐远,唯有一些实物的存在,让城市在风雨沧桑的变迁中,还遗存着昔日生命的气息——这便是城市中的老街。
大冶是千年古县,有着3000多年的青铜冶炼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100多年的近代工业发展史,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大冶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沧桑巨变。特别是近年来,大冶更是获得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已然是闪耀在荆楚大地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然而,那些夹存在高楼大厦的老街,却是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弥足珍贵的史料记忆。
即日起,本报推出“千年大冶老街”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实地走访,旨在记录着老街的变化历程,见证着老街的今日镜像,挖掘和保留着城市的生命迹象和符号。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4°31′33″—115°20′42″,北纬29°40′16″—30°15′45″。东北分别与黄石市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相连,东和东南与阳新县接壤,西和西北与鄂州市、武汉市江夏区相望,西南与咸宁市毗邻。
“大冶”的发源地来自于大青山。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武昌节度使秦裴在大青山(今金湖街道株林村)置采矿冶炼机构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国主李煜升青山场院,并析武昌三乡与之合并置县。因境内矿藏丰富,铜、铁甚多,自殷商以来,先人在青山周边方圆30余里处开山采矿,筑炉冶炼,故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大冶县。千余年来,县名一直未变。1994年2月18日,撤销大冶县,建立大冶市(县级)。
夏、商,县地属荆州。周,属楚。秦,属南郡鄂县。汉,属江夏郡鄂县。三国,属吴。魏黄初二年(221年),属武昌郡之武昌、阳新二县。吴黄武二年(223年),属江夏郡之武昌、阳新二县。晋,属武昌郡之武昌、阳新二县。东晋时,在黄石港设西陵侨县,在栖儒桥设西阳侨县。南北朝,属郢州之武昌、阳新二县。梁时,在今县东南设安昌县。隋,属郢州之武昌、安昌二县。开皇九年(589年),属鄂州之武昌、永兴二县。
唐天祐二年(905年),吴国武昌军节度使秦裴在永兴县置青山场院。五代十国,先后属吴国和南唐的武昌和永兴县。宋乾德五年(967年)新置县,定名“大冶县”,属鄂州。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属永兴军,次年改属江南西道兴国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江西行省兴国路;三十年,属湖广行省兴国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兴国府;九年,属兴国州。清康熙三年(1664年),属武昌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湖北省江汉道;十九年(1930年),先后隶属于湖北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湘鄂赣省苏维埃鄂东办事处;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一区;三十一年(1942年),中共先后建立“阳大”、“鄂大”、“大鄂”政务委员会,均属鄂南政务委员会。
1949年,属大冶专区,成立县人民政府。1951年11月,黄石市将张克诚、汪仁2个区29个乡划归大冶县。1952年7月,属黄冈专区;1953年1月,阳新县第五区(今大箕铺镇)划归大冶县;1955年11月,大冶县第五、九区(汀祖、碧石渡)共30个乡划给鄂城县,鄂城县晏公、谈桥2个区29个乡和金牛镇划归大冶县。1959年1月,大冶县改属黄石市,黄石市将下陆、花湖2个公社划归大冶县。
1994年2月18日,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县级),由黄石市代管;1995年1月1日,大冶市挂牌成立。
清代老八街
解放前的大冶县城,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东西南三面环湖,北连陆地,形同半岛,是一个只有七千人口、城区不足一平方公里,街道狭窄,房屋破旧且没有楼房的小城镇。全城只有八条小街。
东街:县衙门设在此街,是当时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城最繁华的街道。1938年7月13日,被日本飞机炸成一片焦土。1948年秋,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孔子庙,大冶县金湖镇中心国民学校从孔子庙迁往原县政府、现实验小学上课。
南街:古称南门,又称杉树排,是木排商堆放杉木之处,这条街因朝大冶湖,曾是一处繁华的水运码头。
西街:古称西门、大西门、永安门,俗称墈头。这条街的尽头出口处有一座小土山,山堪壁立,故称墈头。有些人不了解墈头街的来历,常将“墈头”写成“坑头”。“墈”是高立的地勘,“坑”是凹进去的深坑,是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字。
北街:俗称北门、拱极门、迎恩门。清代,这条街有两个门楼,一曰“迎恩门”,又名“二门”。现名“北门路”。
西硚街:古称西市、采芹硚、采芹阁。孔子庙就在这条街的南头。儒学湾是孔子庙的别称,从儒学湾向西走,有一跨道的“得其门”,意其“得其门”方可入儒学。儒学进门数步有一泮池,旧社会凡中举掇高科者,可在泮池享受一次“游泮”的殊荣,叫做“泮池生香”,是读书人最高的渴求。
东街被日本飞机轰炸成焦土后,也就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西硚街成了县城最繁华的街道。当时较著名的商号有“松鹤龄”、“同济堂”药局、“晋丰泰”、“义升恒”、“同益昌”、“石复兴”、“锦华广货铺”、“石恒兴布店”等。但街道狭窄,行人拥挤。1947年秋,县长胡昭华下令,从西硚起,至墈头街尽头止,限一个月内,两边店铺门面全部拆除各退后一米,拓宽街道,改成西式门面。一个月后,两条街面貌一新。
余府路:昔称“西市二铺”、“余相府”。因清顺治进士、康熙武英殿大学士余国柱的府第在此,故名余府街。“城隍庙”、“贤人万止斋祠”在这条街。
小西门街,又名黄狮蟹,原是一条短街,以居民住宅为主,兼有几家小店铺。
长庚门,又名儒学湾,因紧靠儒学院墙外故名。这是一条以穷苦居民住宅为主的小街巷,故又称“叫化街”。
除了城区的老街以外,大冶的乡镇还有几条著名的老街,如金牛街、保安街、谈桥街、姜桥街、杨桥街等。
九井十三剅
1949年以前,县城居民吃水靠井,排污靠剅,自古就有“九井十三剅(dou)”的设施。所谓九井:一是老县衙井,在将军岭东侧,今杉树排市委党校旧址处;二是城隍庙井,今东岳路派出所处;三是当铺屋井,在今新华书店书库处;四是万寿宫井,在今大冶师范附小球场;五是普济寺井,在石家菜园附近;六是华家井,在今大冶供销大楼基址内;七是天花宫井,在今交通局大楼处;八是天府庙井,在今六〇三地质队基地内;九是桂花井,在今石洪章村前环保局附近。这九口井是旧县城有代表性的著名水井。此外还有一些古井:孔子庙井、福音堂三井、墈头井、叶家祠堂井、吴王庙井等。有专门以卖水为生的“卖水工人”送水到户。
十三剅是县城的十三个下水道。位置是:一北门剅,位于北门路一带;二是土地巷,原称老四铺,在原来的老干局前;三是黑神巷剅,在今苑家嘴;四是青龙门剅,在今青龙山堤段自西向东流向;五是善局剅,原市工会右侧;六是育婴堂剅,在原法院巷处;七是万花岭剅,在原教育局隔壁;八是龙神庙剅,徐家垴到西桥处;九是儒学湾剅,从长唐门到得其门;十是节孝坊剅,在原食品公司侧;十一是大西门剅,在墈头街转弯处;十二是墈头街剅;原胡家场至西桥剅,这是一条较长的下水道,它惠及着三个田垄的流水。
尽管有十三剅排水,遇到瓢泼桶倒的暴雨时,西桥、余府、墈头等街的水一时排不出去,经常那个是水深没膝。暴雨过后,污泥满街,踏光了的石板路面,街窄泥滑,滑倒者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变化,大冶城区的饮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建设,早已步入现代化的轨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