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巴水源 于 2018-8-25 21:33 编辑
40年后才享受到年轻人"待遇" ——此文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一个古老而又传奇的民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广大农村(不说城市了)人们几乎都住上了楼房,生活上都用上了系统电、自来水,还有各种生活电器;更可喜的是,路上“无人走”,都是坐车或自己开车出行。还有——同亲朋好友联系不用写信,直接用手机视频通话,既可说事又可见面;去商店买东西也不用带钱,更没有那个年代的“凭票供应”各类商品的无票忧愁,拿出手机用支付宝或微信付款即可,安全,既不怕钱丢失,又不怕小偷;如果要写点什么作品、日记、材料之类的也不用纸、笔了,更不用改了誊,誊了改的麻烦,用键盘敲出来就行,要改动也很容易,这里往那里“一拉”,删除、添加文字只需动动指头就编辑好了,既省事又节约资源;还有更为方便的啊:手机购物,几天工夫人家将你的物品送上家门;手机看新闻、时事,坐在家里能知天下事。 以上说的这些,它体现着我们现代社会的物质丰富,生活的便利,精神生活的充实。不过,信息化应用技术的普及在农村受到年龄的限制,一些现代生活应用工具不是所有人能够去做到的。应该说,在年轻人阶层几乎是所有人都会的,中年朋友只能说是部分人能做,老年朋友能做的就更少了呢。现在的年轻人正赶上天时、地利的好时代——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他们什么新潮流都会迎。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个个都用智能手机,90%的年轻人(除在校学生外)还开着自己的小车,这正是因为“村村通”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方便。不是吗,过去的泥泞小道变成了现在的宽阔的水泥路面。在年轻人心里:钱是为人服务的,这样的交通条件还用得着步行吗?怪不得有人叫现在为“懒人”时代。不过,这“懒人”时代只是人们的体力减少了,可人的思维和智慧还是没少用,只是一些用体力解决的问题变成了用脑力去解决,大大地提高了办事效力。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道路交通给年轻人带来生命的升华,同时,也给中老年人带来诸多的便利和实惠。 说来惭愧,40年前正是我们的年轻时代。那个时候的农村大多是住着砖瓦结构的平房,没有系统电,谈不上电脑和手机了,通信靠写信,外出长途靠搭车,短途靠步行,有辆自行车也就很不错了;文化生活方面:平均一个月最多晚上看两场电影,有时候垸里请来一位说鼓书的先生,晚上听听鼓书而已。 风云变换,时代变迁,祖国巨变。没想到现在的自己也喜欢赶新潮流,也能享受到现代年轻人的“待遇”,很欣慰能填补当初的空白。正是这时代的列车赿过40年的时空隧道,把我的灵魂、精神随着我的肉体又带回到40年前——此时,仿佛觉得一股年轻人的热血充满全身,仿佛觉得一股力量吹来抹去了满脸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又重新体验到年轻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