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垄,我的故乡,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除了给我丝丝缕缕的思念,更在我生命旅程中烙上了一个深深的印记。 ——题记 借着围炉“寻找孔垄记忆”采风活动之际,时隔30多年我再次走在了筷子街。眼前的一切熟悉又陌生,许多老房子都拆了重建,再也不是昔日的模样。这不起眼的小街,当年这里可繁华了,是黄梅有名的竹器业集中区。 全长130多米的筷子街南北走向,南起东正街百货商店,北抵孔垄镇小后的邢大墩。那时候,这条街道都是青石板路,细而窄,如同一根细长的筷子,因此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筷子街上的居民过去都不是孔垄人,是明朝时鼓角(今柳林乡)王氏看到这里水运方便,西面是祭塘,可以经东港到江西九江、安徽华阳等地,是黄金水道。于是他们把山区的竹子从鼓角运到这里来,并在这里扎根,以做篾匠为生。(也有说最早是苦竹王塆人来此) 我的小学生涯就是在筷子街里的孔垄镇小度过的,从闻着书香的第一天开始,我在这里上过五年学。当年的小学都是青砖青瓦老房子,坐在教室的窗户边可以望见孔垄八景之一的祭塘倒影。那时候,祭塘的水清澈如镜,至清的水就像朝天放着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水面上,浮云在水中飘...... 如今的孔垄镇小成为了镇幼儿园,朗朗的读书声不再有,而是镇上的幼儿在此嬉闹成长的场所。1985年前的教室,都已拆的干干净净,连砖头也找不到几块。大门也早已调向,不在西边的筷子街,而是面向南边的东街了。 孔垄是黄梅戏发源地之一,建于清代的万年台,在滩湖桥斜对面,是过去孔垄人民集会和演戏之地。废毁于1954年大水。黄梅戏开山祖师邢绣娘的娘家就在万年台附近的邢大墩。 据史料记载,孔垄万年台,台址与孔垄关帝庙隔街相对,北依东港,面朝庙门,为楼阁式建筑,四角有斗拱,台宽约6米,长9米。旧时,孔垄是黄梅重要的交通枢纽,又和江西德化县一河之隔,四处八路,乘着船儿,坐着独轮车来这儿看戏的人络绎不绝。传闻,当年乾隆下江南时,在东港上泛舟听见邢绣娘在万年台的婉转歌喉,悠扬音韵,于是登岸听戏,并赐"黄梅名伶"墨宝。 孔垄属华阳河水系,是长江九派之一的浔水故道,贯穿境内的东、西港东由小池清江口入江,为河水入江口,西由分路镇杨公闸接长江,为长江引水口,中经孔垄严闸连感湖入华阳河。 解放前由孔垄邢港连梅济港通太白湖。水系四通八达,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水运交通优势,在清末孔垄镇成为了“三省七县”(江西省原德化县、湖北省黄梅、广济、蕲春,安徽宿松、太湖、望江)商埠的小商品、物流集散地,当年行人如织、车流如梭,孔垄因此有“小汉口”之称。现今的黄豆场、筷子街、谷坝头、猪坝头、船码头等地址均因当时专属商品贸易而得名。 我们这次到万年台的时候,适逢爱戏的人们正在原来的万年台位置上自娱自乐唱戏。戏台极其简陋,就是用一遮阳的网状布拉在上面,只能防晒,不能防雨。唱戏的一腔一势,有板有眼,敲锣打鼓拉二胡的,心领神会,配合默契。 “锣鼓一响,脚板就痒”,临时戏台边,有许多赶来看戏的老人,带着小板凳的,骑着三轮车的。有的将三轮车和板凳往戏台前一摆、占个位后离开,有的索性就直接坐着了。 孔垄万年台社区的文化活动很丰富,在这里不但可以欣赏到黄梅戏,还能看到老百姓的打连湘以及威风锣鼓。连湘系由一根约长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两端镂成三个圆孔,每一孔中各串数个铜钱,两端饰花穗彩绸,亦称"竹签"、"花棍"。表演时,各持连湘做各种舞蹈动作,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边打边唱,现在一般很少见。 走过孔垄的东方红船码头,就来到了昔日连接湖北黄梅和江西德化两地的滩湖桥上,望着水平如镜的东港,许多有关孔垄的记忆渐渐在脑子中浮现出来。 作为在孔垄街上长大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东港的南面在1935年前是属于江西德化封郭洲管辖的,有封一乡,封二乡两个乡。南池、郭湾、张河、殷湾等地过去就都属于封一乡。 《德化县志》记载:顺治十七年立有界碑,封郭洲东止清江镇、南止大江,北止汤湖口,西止套口。文中所谓的汤湖口即今孔垄镇东港对岸德化街,此地原为汤湖,汤湖口和孔垄镇有桥相通,旧名汤湖桥,俗名德化桥。现在人称为滩湖桥。“正宜消夏一桥横,画舫转浮月满轮,银抹栏杆风拍水,几多幽韵出波纹。”孔垄八景之一的“滩湖映月”就在这里。 小时候的孔垄镇,叫孔垅镇。很多外地的朋友都以为孔垄镇叫“恐龙镇”,是出过恐龙的地方,其实是南宋末年,有孔氏一家逃荒到这里的小坝上结庐定居,垦地围田,从此这里叫孔家垅,后简称孔垅。现在官方称之为“孔垄镇”。 当年这个桥的两头各有石狮子一对,造型各异,如今好像残缺了了一只,显得有些沧桑。桥下的水连接着东港、西港、邢港、祭塘,是可达长江的。在去年98+特别洪涝灾害中,孔垄的水利设施发挥着巨大作用,把太白湖等内湖的水通过北水南调排放到长江,缓解了黄梅防汛的严峻形势。 站在桥上往东望,东方红船码头清晰可见。上世纪80年代,码头前的东港有100米宽,现在被挤占得只有50米。红火的时候,每天有上百条船在这里停靠。当时很多人到小池到九江,都是从这坐机帆船去的。 码头再往东一点就是黄梅二中,这里曾经是文昌阁庙。“两两灯花拱众星,声声蛙声助书声”的“文昌夜读”是孔垄八景之一。 孔垄的东街,东西走向,从黄梅二中到猪坝头桥全长一公里,过去是条清幽的青石板路,临街的门面,家家户户都是青砖瓦房,大门都是编了号的木门板。轴承厂、二医院、孔垄镇街道办事处、供销社、财政所、食品所、文化馆、国营商店、农行、信用社、孔垄广播服务部等单位,还有文化遗址万年台都在这街道。如今,老房子所剩无几,历史的痕迹很难捕捉到。 东街的关帝庙,有点故事。是宋朝的一个抗金将军在此安营扎寨,和对岸的金兵打仗是屡战屡败,他焦虑不堪。晚上做梦,居然梦到关公在授他兵法。第二天,他带兵出击,大获全胜,于是在此建关帝庙一座。 1945年,据守在孔垄的日本兵在战败时,把平时掠夺来的黄金、金条把宝贝埋在了关帝庙里。直到中日建交后的若干年,也就是1983年左右,专门来此寻宝,结果大失所望。 这条街是1986年前,孔垄最繁华的街道。不但有络绎不绝的人流,还有车流——独轮车、自行车、板车、小汽车都穿梭其中,简直就是小汉口的翻版。 小镇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有列架的青砖瓦房,走进那样的房子,会顿时感觉时间变慢了,好像进入了黑白胶片时代,人可以轻轻松松,没有什么思想包袱,连呼吸的空气也带有一丝甜味。 原来的轴承厂现在开发成了商品房小区,小区的休闲广场也就成为了群众唱歌跳舞的地方。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吸引了周边乡镇爱玩的人也都跑来凑热闹, 城孔小,孔垄是黄梅的“老三镇”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最繁荣时县办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有100余家,企业职工2万余人。 如今,红极一时的轴承厂、粮站,一机厂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浪潮中破产拍卖了,在原来的厂房位置上,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如果不是老孔垄人,根本不知道几十年的变化这么大,无怪乎此行的很多人一下没有了方位感。 思路指引出路。从采风中得知,孔垄镇将以黄小经济带为轴心向东建设站前新城、整治西厢大道、谋划东港一河两岸建设; 在文化挖掘中,修缮“汤氏三杰”、邢绣娘故居、还原“东港八景”、开发孔垄酱干、狗条、大老胡糕点等特色小吃,一个江北水乡、风情生态镇的孔垄将呼之欲出。
作 者 曹锦军 ,本名:曹景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学微信平台总编、黄梅作协常务理事、黄梅摄协理事。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