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3112|回复: 4

[热点论述] 地质学家李德威病逝,骨灰将分别安葬在青藏**和故乡麻城

[复制链接]
来自
上海
精华
0

365

主题

2906

帖子

315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156

IP属地:上海市

发表于 上海市 2018-9-16 21: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16日讯(记者杨佳峰)“高原觅真知创新已成生前事,地热寻远志继续自有后来人。”9月16日上午8时30分,在中科院院士金振民、中科院院士郝芳的引领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及亲友在武昌殡仪馆向李德威教授作最后告别。

  9月16日,李德威教授追悼会在武昌殡仪馆举行,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及学校师生送别李教授。记者李子云 摄

  “昔日恩师谆谆教诲铭肺腑,今朝学子悠悠泪水断肝肠。”李德威教授09级研究生、来自西安的刘芳晓作为学生代表致悼词。他说:作为李老师的学生,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还记得您在三尺讲台上激情洋溢地授课,让我们徜徉在地球科学创新理论探索的海洋;还记得您在深夜仍不眠不休给我们答疑解惑,只为传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我们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还记得您和我们一起在野外地质调查中翻山越岭、蹚水渡河,只为践行“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信仰。

  9月16日,李德威教授追悼会在武昌殡仪馆举行,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及学校师生送别李教授。记者李子云 摄

  刘芳晓念到李老师最后留下的10个字时,提高声调告慰李老师:虽然李老师您离开了我们,但您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潜心科研的态度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不畏艰难,砥砺前行。您“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遗志学生们将继续传承与发扬!

  李德威生前所在单位地大地调院院长吕新彪介绍了李德威生前事迹。他说,李德威生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疾病缠身依然奋斗在地学研究的一线,最后的10字遗言表达了他对中国地热事业的无限期待与遗愿。

  9月16日,李德威教授追悼会在武昌殡仪馆举行,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及学校师生送别李教授。记者李子云 摄

  身在外地的地大党委书记何光彩、校长王焰新分别发来唁电,李德威教授的60多名弟子从全国各地及海外赶回武汉送别。来自兰州的颜鲁春表示,他是李老师09级研究生,10号还在群里祝贺李老师教师节快乐,得到回复“谢谢”,今天才知道未必是老师回复的。没想到李老师这么快就走了,都没来得及看最后一眼。

  据悉,李德威骨灰将分别安葬在青藏高原和老家麻城,前者是他科考30年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0

365

主题

2906

帖子

315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156

IP属地:上海市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 2018-9-16 21: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密码忘了 于 2018-9-16 22:12 编辑

李德威 (1962年6月1日-2018年9月14日),男,湖北省麻城市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德威从事青藏高原研究近30年(截至2013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学术专著3部,负责国家科研课题30多项。

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2]  2011年至2012年,李德威两次以执行主席的身份参加香山科技会议,先后获得“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诸多荣誉。

李德威所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

2018年9月14日,因病逝世,享年56岁。 [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0

365

主题

2906

帖子

315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156

IP属地:上海市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 2018-9-16 21: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德威代表性论文 (1992年以来第一作者)
李德威,1992,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不对称演化,地球科学,17(5):539-545。
  2.李德威,1992,藏南岩石圈多层韧性剪切系统,地球科学进展(杨巍然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31。
  3.LiDewei,1992,Detachment faults and stratiform ore deposits of upper PalaeozoicErathem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Valley,China(abstract),ISDSEMR.
  4.李德威,1992,含金剪切带特征综述,黄金地质科技,(3):9-14。
  5.李德威,1993,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成矿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7(3):211-220。
  6.李德威,1993,成矿动力学刍议,地球科学,18(4):407-413。
  7.李德威,1993,含金剪切带的类型划分及成矿机理,矿床地质,12(2):148-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0

365

主题

2906

帖子

315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156

IP属地:上海市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 2018-9-16 22: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33.LiDewei, 1996, Continental Dynamic Model for Qinghai-Tibet Plateau(abstract). 30 th IGC,Beijing,Oral.
  34.Li Dewei,1996, Mantle Shear Metallogenesis of Podiform Chromites inLuobusha, Tibet, China(abstract),30 th IGC, Beijing, Oral.
  35.李德威,1997,西 藏罗布莎铬铁矿的地幔剪切动力成矿作用,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1-5.
  36.李德威,1997,大陆动力学的哲学探索,大自然探索,16(2):107-110.
  37.李德威等,1998,滇中多尺度地质异常的构造背景场,地球科学,23(2): 137-140.
  38.Dewei Li et al,1998, Crustal structure of Qiangtang terrane in the centralTibetan Plateau,EOS,79(F795)
  39.李德威、纪云龙,大陆下地壳层流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地震地质(待刊)。
  40.李德威、王家映,大陆下地壳的某些地球物理特征,地质科技情报(待刊)
  41.Li Dewei Furlong K. P.,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mantle ductile shearzone in Luobusha ophiolite, southern Tibet. Tectonophysics(in review)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0

365

主题

2906

帖子

315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156

IP属地:上海市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 2018-9-17 07: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麻城具有代表性科学家:

彭桓武(1915-2007)麻城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两弹一勋。

彭公炳(1938-)麻城人,气候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气候的控制因子。

喻树迅(1953-)麻城人,主要从事棉花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农业部棉花生产专家顾问组首席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