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深化林业园林改革,助力绿色生态发展
近年来 ,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到2017年,老河口市林业产值超过了70亿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效并举,基础产业特色突出,林产品加工集群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引领出新的发展方向。 桃花浔美景(本网记者 舟语 摄) 我市先后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县、湖北省绿化模范县(市)等荣誉;2015 年 6 月,被纳入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范围;2016 年 11 月,湖北省国土绿化现场会在老河口市召开;市委书记、市长张学林2018年度被提名为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人选。湖北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新池在调研后不无感慨地说:“老河口市国土绿化视角有冲击力、心灵有震撼力、学习借鉴有说服力。”
立足实际 ,统筹推进绿色生态发展 老河口是版图小市、资源小市,推进绿色发展必须要吃透市情、林情,从全市发展现实中寻找突破口和着力点,统筹推进绿色生态发展。 (一)谋划全域发展。城乡资源分散、规划脱节、各自为战的体制是最大的绿色生态发展制约,尤其是当前城乡园林绿化已不再是简单的栽树、管树,而是从设计 、施工到管护“一肩挑”全域绿化。为此,我市提出了建设滨江精致城市、汉江生态经济带绿心的目标,绿色生态发展志在全域、城乡一体。 骑行丹渠岸,如在画中游。
(二)理顺体制机制。只要有不同的部门在从事同一个职能,客观上就会出现种种分歧,往往钱没少花,事没少做,但很多事情没有解决。为此,2016 年我市从理顺发展体制入手,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将林业局、园林办合并为林业园林局,按照新的“三定”方案重新设置满足全市城乡园林发展需求的职能和岗位,实现了城乡园林一盘棋规划、一个部门管理、一条线实施,达到了资金统筹、人员统筹、物资统筹。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赵良平司长、林改司刘拓司长,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新池,省林业厅副厅长黄德华 ,襄阳市市委书记李乐成、市长郄英才、副市长张丛玉等领导先后到老河口市调研,对老河口市全面推进林业园林改革、推动绿色生态转型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攻坚克难,破除绿色生态发展瓶颈 改革是破除积弊的“手术刀”,是解决难题的“金钥匙”。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扫除发展障碍。 (一)抓住“三权分置”改革重点,盘活资源优势。围绕明晰所有权、巩固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积极推进林地规范流转,引导经营权进入市场,大力开展林权资本化改革。目前,我市正在开展林地流转经营权证办理,推进林权有序流转和融投资。自2016年起至今,全市新增林权流转面积达2万余亩,社会主体利用林权融资总额突破1.2亿元,绿沃投资有限公司确权林权资本4亿元以上,并与市农发行确定了2亿元规模的贷款。 (二)突出融投资机制改革难点,构建投资优势。坚持“聚、融、补、带”四字经,探索形成了政府整合部门项目资金、财政奖补、投资公司融投资共同带动社会多元化主体投入绿色生态发展的四位一体模式。市财政将绿色生态发展作为全市4 个重点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支持对象之一,整合部门资金达3000 万元以上;绿投、交投、水投等市属融投资公司,积极发挥融投资主渠道作用,参与绿色生态项目建设,融投资规模1.3亿元以上,其中,水投与襄阳市水投、引丹大渠管理局按照 4 : 3: 3 比例共同出资1亿元成立了花问渠公司,开展百里生态丹渠建设、河谷高速防护林工程建设、鄂北生态防护林建设;市财政每年拿出 1000 万元预算资金,对路肩培土、田路分家、村路分家、破砼植绿等绿化建设进行奖补,发挥财政奖补杠杆作用。以财政奖补、项目整合、融投资公司支持等方式,共撬动社会多元主体投入2 亿元以上,仅油牡丹基地投入就有8000余万元。
(三)破解“国有林场”发展难题,激发内生动力。2016年底,《老河口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明确了林场职工社会保障解决办法与经费来源,核定了林场属性和编制,强化了森林资源监管、资源管护和经营机制,并因地制宜推进林场间的优化整合重组,重点做好国有林场定性、定编,实现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坚持民生导向,通过将林场全体职工纳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范畴等一系列举措,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及职工生活水平适度提高,切实解决国有林场职工的就业问题。目前,已将功能相似,经营规模较小、分布较零散的国有林茂山林场和王甫洲林场进行整合,合并为老河口国有王甫洲林场;老河口市原国有林茂山林场代管的吉会沟林队,已成功收回国有土地187亩,并栽植了绿化苗木。同时,划拨相应的年度运营维护与护林经费,确保经费足额保障,让国有林场从过去忙着“找饭吃”,转到专心保护生态和发展森林资源上来。 滨江绿道成为天然氧吧(本网记者 舟语 摄)
(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节点,创建服务优势。按照三产发展全产业链的客观要求,完善社会化服务节点支撑,重点解决绿色生态发展中政府想办办不好,群众想办办不了的问题,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市场的烦恼。重点建设包括森防、科技推广、林业调查技术服务、林权确权评估、森林防火等平台,实现管办分离、行政与市场分离,全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满足了市场林业与绿色生态的发展需求。每年不间断开展松树线虫、美洲白娥检疫性病虫害普查,林业科技推广培训12000 人次,林权评估面积 9000 余亩等。 (五)培育新型市场主体亮点,打造产业优势。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等培育新型市场主体,选择了湖北仙仙果品有限公司、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启森牡丹科技有限公司、老河口市西云山农业有限公司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在土地流转、流动资金解困、基础设施配套、技术培训服务、品牌营造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成果显著。抱团打造出了老河口市水果品牌,目前老河口市水果栽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其中砂梨3.7万亩,桃8万亩,猕猴桃、葡萄等1.3万亩。2000年“汉水”牌优质砂梨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果”;2001年“汉水”砂梨和“仙仙”牌大仙桃双双荣获中国国际博览会金奖;2018年“春雨黄桃1号”在“泰安杯”全国蜜桃大赛中荣获金奖。油牡丹基地建设达到 13800 亩规模,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油牡丹基地。同时,林业园林局在各乡镇办选择15家林业大户进行重点帮扶,7个林下经济典型重点培育。目前,全市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达到15家,林业专业合作社达到 23家,各类林业大户达到18家。已初步形成了特色养殖基地、鲜果采摘观光园和林药种植基地等林下经济基地,预计每年可产生综合经济效益可达2500万元,新型市场主体创造林业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每户平均收益1.8万元、人均4000余元。 (六)夯实可持续发展支撑点,实现永续发展。通过连续两年的林业信息化试点建设,完成了林地管理一张图,为开展森林经营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委托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勘察设计单位,编制了《老河口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湖北老河口西排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老河口市城市景观水系规划》《老河口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等专业规划。启动了4条绿色屏障、4个森林小镇及西排子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和李家染坊花卉博览园等项目前期工作,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七)探索推进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提升执法效能。在不增加机构编制情况下,以森林公安和林业行政稽查大队为基础,成立老河口市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全面行使法律赋予市林业园林局行使的所有林业行政处罚权,原承担行政处罚职责的资源管理、种苗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植物检疫、木材检查、林政稽查等机构不再承担林业行政处罚职责,集中做好制定政策、法律宣传、规划协调、行政指导和行政执法等管理职能,实现了林业执法由分散性向综合性的转变;通过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执法人员管理办法、执法监督制度等,有效地激发了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办案积极性,做到不压案、不积案、不拖案,查结率达到100%。改革以来,查破各类涉林案件72起,没有出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案件,实现了执法低效能向高效率的转变。 (八)推深做实山林长制改革,助力山林焕新。结合本市森林资源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5月出台《老河口市全面推行山(林)长制实施方案》,在全市建立市、乡(镇)、村三级山林长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市森林资源保护,并逐步实现“五有”“四突出”,五有,即:有清晰界限、有看管人员、有林长巡视、有长效机制、有考核评比;四突出,即:村庄突出花果,道路突出林荫,山、河突出生态,林网突出用材。到2020年,全面建成西排子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市林地保有量保持在1.8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2.5%,森林蓄积量达到35万立方米以上,实现林业生态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