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十八里塆讲历史 灵济寺话由来》 文字/叶云生 王店镇景点多,故事也多。我就讲讲十八里塆的历史,话话灵济寺的由来。
花朝节前,“古镇王店群”的朋友在齐岗村用过中餐后,蓝天碧水当向导,三辆小车直奔十八里塆。八里村何书记早已在此等候,老远就和我们打招呼,一口一个“邓书记”地和蓝天碧水寒暄握手,同大家谈笑风生。他介绍说:“现在八里、民益、周游,何砦四个村合并为一个村,因十八里塆出名,所以仍称八里村。” 在孝昌民间,有“十八里一个塆”的说法。人们不禁会问,十八里塆?好大的塆!不成了武汉的江汉路吗?个中缘由,请听我慢慢道来。很早以前,这里叫“塆儿上”。据有关资料记载,后汉末年,还是一位翩翩少年的赵匡胤,狭肝义胆,好打抱不平。一路护送义妹赵京娘从岳州回山西老家。到达小河溪时天刚麻麻亮,赵公子推着二把手车,车上坐着赵京娘,顺着京汉大驿道来到塆儿上喝茶休息。问开茶馆的何氏族长:“请问大爷,这塆叫啥名?离小河溪多远?”何大爷说:“这里地形高,叫塆儿上,离小河溪整整十八里。”“那就叫十八里塆嘛,走十八里路碰上一个塆,正好歇歇脚!”少年付过茶水钱后继续赶路去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何族长自言自语地说:“对,十八里一个塆,多响亮的名字!”若干年后,赵匡胤当上了大宋开国皇帝,何族长从稗官野史中看见“赵匡胤歇脚十八里塆”的逸闻故事,常常眉飞色舞地向过往客商和官吏们夸耀:“十八里塆这地名,是当今万岁爷赵匡胤给取的!我就说嘛,他当年就有帝王之气!”于是十八里塆越叫越火,名闻荆楚大地。 当年,十八里塆地处孝感、应山两县交界处。《光绪孝感县志》记载:“小河溪,在花园北三十里。走武胜关路也。较恨这关为径,南北行人自非驰传者皆取道于此。”“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奉文于县境小河溪地方添设腰站……小河额马六十匹。”“十八里塆在小河溪西北十八里,置中以舒马力。”从小河溪到武胜关,十八里塆乃必经之地。过去交通不发达,“置”为马递,“邮”为步递,以区别官家与民间的“快递”业务。现如今十八里塆是王店镇八里村的一个居民点,也是个小集市。虽然小,但不可或缺。处于孝昌、广水、大悟三县交界处(1933年民国政府析置礼山县即今大悟县),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缺一不可。历史上的“置中驿”也成就了它,形成逢单为集的惯例。如此算来,十八里塆设“置中驿”有三百六七十年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十八里塆是中共开辟的一块抗日前沿阵地。1942年7月,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决定成立礼南县,辖孝感境内八里、大悟两个中心乡,十八里塆为八里中心乡所在地。它下辖敦厚、春乐、永乐三个小乡,即今王店镇西至京广铁路、东临澴河大部分地区。1943年7月8日,在十八里塆成立全乡农民救国会大会,魏光考当选为农救会主席兼书记。1944年,礼南县改中心乡为河西区,区署仍驻十八里塆,该建制一直延续到1945年8月日寇投降。 五十年前,我和几个原孝感“三中”(花园中学)的同学趁放寒假之机,到十八里塆卖对联。那时没手表,估摸着走了两个钟头才到。第一次去,见整条街都是低矮的土巴屋,弯曲的土巴路。腊月二十几,卖小菜的、置办年货的、大姑娘小媳妇,九佬十八匠,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同行的王同学是家里独苗,出手大方,硬要和一位陌生壮汉打睹吃油炸汤园。王同学出钱,壮汉要连吃十五个才成交。因粮食短缺,汉子口馋,吃下十二个已经胀得不行。后来到底还是吃完了,差点没撑死。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有摇头的、有助威的、也有叹息的。这次赶集钱没赚着,倒是看了些十八里塆的风土人情和人生百态,至今记忆犹新。80年代中期,我们学校(小河高中)有位老师在老家举行婚礼,就在十八里塆附近。我担任校长,同几位老师前去吃喜宴。一人一辆单车骑到十八里塆转了转,想找找当年的感觉。见有农户在改建楼房,集市上的商品也比原来丰富,嗣后就再也没来过。这次看到的十八里塆旧貌变新颜了。街道虽然还是弯弯的S形,但全为水泥路面。两三层楼的民居一间挨着一间,大多都贴了釉面砖。互联互通的各种线路设施密如蛛网。我们停车的地方,就是一家小型服装超市,最新最时髦的各色衣裙琳琅满目,绝不亚于县城的大小商厦……何书记说:“十八里塆很多农户依靠这个小集市做各种小买卖。尤其是为灵济寺的香客和游人服务,基本脱贫。” 蓝天碧水是镇干部,管林业,最关心美丽乡村建设。干的是蓝天碧水的事,因此取了个蓝天碧水的网名。他问何书记:“灵济寺周边的树栽完没有?”何书记指着山上说:“你看,赶在花朝节前,绿化任务全部完成,共植树一万多株!”车队在山上又来了个S形大转弯,一片颇有宫廷风格的仿古建筑群扑入眼帘,黄的墙,灰的瓦,绿的树,红的花,鲜艳夺目,漂亮极了。寺庙北面、西面几乎都是新栽的树,一层层,一垅垅,很是齐整。艳阳高照,春风习习,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禁暗暗佩服蓝天碧水和小梅朵会办事,时间安排恰到好处! 说起灵济寺,也有些由来。民间传说,十八里塆成为置中驿后,过往行人多了起来。有位云游和尚看中了这里几座小山,离集市又近,决定建座寺院弘扬佛法,命名“灵济寺”。大概取“佛祖显灵,兼济众生”之意,乡下也称其为“灵济庙”。历经风雨,几度兴废。眼前的寺院是新修的。头一天我就查阅过《光绪孝感县志》,县境图上赫然标注着“灵济庙”三字,同我老伴所说一致。在祠庙一章中又称:“临(灵)济寺,在治西北百余里春乐会,对面有山鼎峙,形如香炉,故香火极盛焉。”我仔细一看,禅寺南面的那座小山的确像个大香炉,被郁郁青松所覆盖。禅寺坐落的那座山虽然不高,但它在一片低凹之处拔地而起,天造地就成为出家人宏扬佛法的极好去处。巍峨的山门上写着“灵济寺”三个楷书大字,印章为“黄金洲”。何书记说是大悟县政府某前主任题写。两边的院墙上各书一排大字:“南无阿弥陀佛!”佛教圣地的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 进入寺院,女住持迎了上来,看我们都是公家人模样,很主动地介绍寺院的情况。何书记也熟练地当起向导和解说员。说话间,又来了几位香客。内中有对小夫妻,媳妇已身怀六甲。他们径直来到娘娘殿前,男的叩头女的塞钱,大概求送子娘娘保佑他们生个胖小子吧。一位身着长裙的青春女,“笃、笃、笃”地踏着三寸高跟鞋,也拜倒在娘娘殿前,非常虔诚地燃香点蜡,向功德箱里投入一张百元红钞。所为者何?自己去猜度吧!宛如《西湖七月半》中的游人,真拜佛的,只看风景的,光看人的……目的不同,心境也不一样。我们一行人中,商人怕走夜路拜佛捐香火钱为了生意亨通,大个子某某慷慨解囊为了儿子大学毕业找份好工作。我喜欢鼓捣文史,见女住持来了,刨根问底灵济寺的过去和现在:“师傅贵庚?禅寺有牌照吗?怎么称呼?”女住持很麻利地从方丈室拿出《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给我看,上面印着“大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16年5月27日”等字样。教别为“佛教”。又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印着“释通闻主(住)持”。他自我介绍说:“我今年四十八岁,规规矩矩的出家人,手续完备证照齐全。”据说她俗姓陈,孝昌北大桥陈家刺林人。我问:“寺里共有几位出家人?”答曰:“就我一个。”“这么大的禅寺,怎么忙得过来?”她说:“还有居士。”我看院内地面扫得很干净,新近栽种的树也不少,想必通闻法师乃励精图治之人,不然怎有如此效果?我紧追不舍地问:“怎么没看见居士?”她说:“还没到时间‥‥‥”问答之间,游客多了起来,新贵大款、姑娘媳妇百而八十地往功德箱里丢钱毫不吝啬。 我独自来到禅寺东门。见门楣上镌刻着“紫气东来”的钛金匾额。放眼远眺,澴水汤汤宛如白练,大别巍巍恰似黛眉。水色山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出了山门,看右侧石碑所记,寺院始建于明代。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与民间传说一致。再看功德碑,方知禅寺由湖北余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兵国先生全额捐资,2014年在原址重建,历时一年峻工。共有十一座建筑物:山门、大雄宝殿、娘娘殿、钟楼、鼓楼……被誉为毗邻三县规模最大的宗教活动场所。何书记说:“每年三月三举行庙会之时,来灵济寺的香客和游人摩肩接踵,漫山遍野,热闹非凡。”蓝天碧水说:“十八里塆靠近灵济寺,又是一个小集市。你们要抢占先机,乘势而上,让其他合并进来的部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 同行的扶贫工作队刘队长给他出主意:“你们可主打旅游牌,开家大型农家乐什么的,让贫困户的人来打工,既方便游客食宿,又让村民得实惠。决不能让一个贫困户落下!”何书记连连点头说:“村两委班子正在筹划,争取今年建成开业!” 告别十八里塆和灵济寺,我们一路向南,直奔下一个目的地。想想即将到来的“三月三”,十八里塆和灵济寺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盛况,我脱口而出念吟诵起朱熹的诗作:“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里虽既无泗水也非丽水,但原生态春色,草根味风光,与那些着意为之的人造景点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2018年4月1日写于小河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