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述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云梦皮影戏的魅力,在这一句诗中得以体现。皮影戏不仅是举世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国大部分戏剧的祖先。它的瑰丽与神秘,吸引着一群年轻学子的心。为能真切的接触到令人神往的云梦皮影,7月8日一早,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院的“浮光掠影”团队,踏上了皮影寻找之路。
为了快速的找到云梦的皮影艺人,团队在网上查阅了不少资料。闻名遐迩的“梦泽影戏馆”令他们兴奋不已,同时也迫不及待的想见到大名鼎鼎的皮影艺术家秦礼刚。怀着迫切的心情,团队很快就来到了皮影馆的所在地——东正街。队员们的向往之地,就在下一个转角。
人去楼空
“你们来找皮影的吧?”影戏馆对门的大伯摆了摆手,“这里已经关了两年了。”经过打听,才知道秦老先生已经去武汉养老了。团队这才意识到,资料里那个“天天有戏上,场场坐满席”的“梦泽影戏馆”已经沉寂下去。透过影戏馆的窗户,队员们还能看到墙壁上的各种奖状、名人合影,正对着大门的戏台与观众席,和通往二楼的楼梯。
仿佛只要推开门,锣鼓依旧敲,灯光依旧亮,戏台后的小房间里,秦礼刚会走出来,一边唱辞一边操控着皮影。可是这里重重的灰尘和蜘蛛网又将队员们拉回了现实,但他们仍抱有一丝希望,留下联系方式后,之前的那位大伯又告诉队员们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朝货运站的方向走,那儿还有人在搞皮影戏!”
峰回路转
一路询问,团队在上午九点终于如愿以偿!这里确实有一位老先生还在唱皮影戏!不过,皮影馆的样子,却令队员们有些错愕。
与其说这里是一个皮影馆,不如说是一个茶馆里搭了一个皮影台。队员们进入之后才发现,里面的设施相当简陋,戏台前的观众席中,坐的几乎全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通过询问,队员找到了这一台皮影戏的表演者——李六。他也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艺术家了,队员们切实的感受到了皮影艺术的老龄化,这不禁使他们对云梦皮影的传承有了深深的担忧。
皮影戏要到十一点三十分才开场,在等待的时候,“浮光掠影”团队的队员与观众席中的老人们亲切的交谈了起来,老人们对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充满了好奇,对于年轻人愿意来看皮影戏,他们也投以了赞许的眼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声锣响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云梦本地方言的唱腔,体积很小却五脏俱全的锣鼓梆子。随着白色影布上各种情节的上演,队员们渐渐忘记了这是仅仅由两个人支撑起来的演出。形形色色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激烈刺激的打斗,丝丝入扣的锣声。这一场《隋唐演义》,队员们看得入了迷。
“这是我第一次看皮影戏,听不懂云梦的方言,却还是被它深深吸引了!”队员卓继宽在皮影戏结束后感叹道。
传承堪忧
皮影戏结束以后,队员们没有马上离开。皮影老艺术家李六见队员们一直看到了最后,非常感动,即使连续唱了三个小时也没有休息,马上表示愿意接受队员们的采访。
采访中,队员们才知道,李先生从1963年就开始从事皮影戏表演这一事业了,但因为历史原因,中途停戏长达十余年,也就是自那之后,曾经鼎盛的云梦皮影戏开始走了下坡路。
李六说,现如今,观看皮影戏的,就只剩下年迈又清闲的老人了,每天画上两元钱,来看他的皮影戏打发时间。当问及为何没有年轻人愿意看时,李六老先生摇了摇头,回答道:“云梦皮影是地方小戏,唱的都是云梦话,外人听不懂。而唱的故事,又大都是时代相传的老故事,现在的年轻人既不了解,也没兴趣。比起电视电脑,皮影戏对年轻人来说是枯燥的,所以没有年轻人看。”
队员们还了解到,这几十年来,唱皮影戏能给李六带来的收入已经越来越少,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光靠唱皮影戏,根本不能养活自己。家人曾多次劝他改行,但李六凭着他的热爱,几十年来每天都唱,真正把云梦皮影变成了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一个茶馆,挣点钱,不然皮影搞不下去。”队员们这才理解了李六老先生的苦处。
怀着对皮影的浓厚兴趣,队员们请求李六为他们讲述皮影的制作与操控,李六欣然应允。队员们见到了需要一周以上制作时间的精美皮影,各式各样的工具、兵器,也亲身体验了操纵皮影的感觉。
最后谈及到传承,李六说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再过一二十年,云梦皮影就要没了。”原因很简单,云梦皮影既非常难学,又挣不了钱。目前搞皮影的艺人,最年轻的也年逾四十。再没有年轻人来继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真的消失了。
“年轻人,考学校的考学校,打工的打工,没有人愿意来做这个又难又不挣钱的活。诶......”李先生的叹息让队员们也非常心痛。
时代在飞速发展,大众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但这不是将皮影遗弃在身后的理由。作为闻名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的魅力古老而深邃,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不应该未做了解就将它抛弃。守护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是每一位新时代青年都应该做的!请让我们身上五千年的文化血脉,永久的流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