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金福 于 2018-10-8 23:00 编辑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光化,即今天的湖北老河口市。 自靖康元年(1126)正月开始,陈与义就正式开始漂泊了,这年他正居外丧。他贬官陈留(开封陈留镇)时,居家迁彼,此事正辞官守制。因进人大举入寇,京师及陈留一带骚乱,不得已弃家离陈留奔南阳。七月又北返陈留。是年秋,复避地南奔,到了鄂西北光化。光化县位于湖北省北部,宋.熙宁二年(1072)改乾德县为光化县,此县名至此。 在光化,也许有他的亲戚,同时又遇到了一些故人,逗留了三四个月,写下了《同继祖民瞻游赋诗亭二首》及《题崇山》等诗作。 其《题崇山》诗云:
……世故莽相急,长江去悠悠。西南浸山隐,晦明分中流。荡摇宝鉴面,翠鬓千螺浮。去程虽云阻,兹地固堪留。客路惜胜日,临风骚白头。众色忽已晚,川光抢岩幽。……三老呼不置,我兴方未收…… (《陈与义集》卷十六) 崇山,在光化县境内,一名固封山,《舆地纪胜》、《九域志》均有记载。诗中的长江当指流经光化的长江支流汉水。长江主流离光化甚遥。虽身处乱世中,诗人并不放弃欣赏与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机会,站在崇山上,满怀情思的凝视着悠悠东去的汉水,感到它犹如一面摇荡不定的宝鉴。西南山影倒映在水中,使江水半明半晦。那水中山影又恰是万千苍翠的螺鬓。 诗人暂时被光化的山水陶醉了。天色已晚,人呼不置,而雅兴未尽。诗人说得明白:在光化留连不去,虽有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兹地固堪留”。
在鄂西北避乱期间陈与义虽然没有写出突破性的佳作,却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生活与思想,这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聚大的影响。离鄂西北3年后,这些生活积累终于升华,诗人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伤春》。如果他来得及认真回顾一下自己的创作道路的话,也许会深情重复离房州时的诗句——未恨落房州——未恨流落鄂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