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幸福一直在前头 于 2018-10-21 19:50 编辑
襄阳人自古就有“亲帮亲,邻帮邻”的说法,注重亲朋好友,以及邻里的关系,热衷于相互走动,将亲戚之间的交际叫做“走亲戚”,而朋友邻居之间则称为“串门”,简单朴素的说法,暗喻彼此熟络的人情。
亲戚有远近之说,所谓“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常说的“六亲”指的是叔伯、舅甥、岳婿、姑姨、姐妹、兄弟。常见的亲戚关系包括儿女亲、母舅亲、姨表亲、姑表亲。走亲戚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寿庆为主要时间点。相互之间或以实物、或以礼金致以慰问。虽说讲究礼尚往来,但一般都是晚辈看望长辈,年幼看望年长。主人以丰盛宴席接待亲戚。
走亲戚中有种特殊情况,叫做“干亲”。所谓干亲是没有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为子女趋吉避凶,拜他人为干爹干妈;一是父辈关系亲密,为了延续友情,双方互认干亲。干亲有相关的仪式,邀请亲友参加庆贺,被认的干亲做上席,不光要给孩子改口红包,还要给孩子“换季”(从头到脚的新衣,新鞋),而后视为亲戚走动。作为干亲虽然多了一份花销,但双方的感情却远普通朋友牢固。所以这种习俗在襄阳地区风行至今,乐此不疲。
俗话说,“好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叫“搭把手”。平日里,邻里之间相互帮衬,都是理所当然之事。事成之后,主人也会办“水酒”酬谢。邻里之间平日走动叫“串门”。邻里之间互借互济,一家过事,四邻帮忙。
不管是亲戚,还是邻居。但凡红白喜事、盖房上梁、金榜题名,都是要给主人家送礼,这叫“赶人情”,襄阳人重礼行,所以“赶人情”从古至今都是一件让襄阳人头痛的事情,嘴里叫着“吃不消”,该赶的人情却从未漏过。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礼金也从八十年代的二三十元的“凑份子”一路水涨船高,如今动辄上千的礼金。收了礼金,主人家就要记下来,待对方过事时“还人情”。礼尚往来,也被称为“一礼一答”。“还人情”一般会大于前者“赶人情”,最起码对等,不然就叫做“欠人情”。
襄阳招待自有一套礼仪讲究。但凡客人进门,必先轻轻敲门为礼,而不是迈腿就入,即便主家大门敞开,也须先呼喊,待屋里应声后再进,否则被视为失礼。主人热情地请客人进屋,首先要说一声“稀客”,不管客人是否抽烟,上烟倒茶也必不可少的。客人告辞,主人先起身,殷勤挽留客人吃饭。连番三次挽留不住,才谦让送客到门外,送的越远越表明待客诚心,临告别时说声“慢走”,主客拱手或握手,这才算送客礼毕。
待客有“茶七酒八”的说法,即茶酒都不能斟满,茶水只斟至七成,酒水斟至八成,便于客人饮用,而不至于因为杯具过满而导致仪态有失。添饭也只添“大半碗”,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农村,新女婿或贵客上门,嫂子们有时会故意揶揄一下。把饭添“堆尖”、并且“扣饭”、“扣菜”。一是怕客人“夹生”(腼腆客气)吃不饱,二是增添嬉闹气氛。
襄阳一带把大米饭叫“干饭”,但为客人添米饭时却不能叫“干饭”,更不能对客人说“吃干饭”,因为襄阳士话中“吃干饭的”是贬义词,形容没本事,没能力的“废物”。同时也忌讳说“要饭”,要说“添饭”,“要饭的”在方言中也是贬义词,代指乞丐。
桌上的菜讲究“七个碟子八个碗”,绝对不能用三个菜待客,这是忌讳,因为祭祀用三个菜。所以襄阳有上三个菜以后才开席的讲究。另外,菜品也有讲究,如“火头鱼(黑鱼)不上正席”。
襄阳人在重要宴席上,有“知客”先生一职,专门负责接待,宾客服从知客的安排下入席定位。知客会安排最尊贵客人坐上席,一般面朝南,若房屋不朝南,则以面对房门为上席,上席左右为陪坐,对面为下坐(一般背对大门)。陪客的身份与主客对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襄阳临汉江,所以但凡宴席必上鱼鲜。多以整鱼烹烩,盛在鱼盘之中,鱼头对着贵客,贵客动筷子之后,陪客才能下筷,客人没吃饱放筷之前,主人不能先放筷子,同样也是对客人表示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