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5770|回复: 5

[热点论述] 麻城政坛风月录(长篇转载)

[复制链接]
来自
上海
精华
0

365

主题

2906

帖子

315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156

IP属地:上海市

发表于 上海市 2018-11-17 17: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来源于网络,以真实性,客观性,从一个视角反映麻城进程,本文生命力在网络。







一  出世


 巍巍大别山,蜿蜒数百里,堀起于中原,横亘在鄂豫皖三省交汇处。山北的水流注入淮河,山南的水流注入长江,巧夺天工,自然形成为江淮分水岭,大别山由此而得名于天下。发源于山南的举水、倒水、巴水、浠水、蕲水,飞流直泻, 注入长江。五水奔驰,网织出鄂东如画的山水田园。

  五大水系中的举水,郦道元的《水经注》上称为赤亭水,发源于鄂豫交界的麻城小界岭风簸山,婉转南流,沿途接纳长20公里以上的支流7条,经麻城、新洲,注入长江。干流长168公里,在麻城到新洲河段中途,它突然分而又合,形成一块10多平方公里的梭子形的绿洲,绿洲的北端座落着一座明星集镇,这就是人称“小汉口”的宋埠镇。

  宋埠镇是鄂东北地区的繁华商埠。它西南距湖北省会武汉市,东南距黄冈行署驻地黄州均为100公里左右。处在麻城、红安、新洲三县的中心,距三县县城各在30公里上下。旧时,里把路宽的举水河床常年水流不断,洪水季节的水位与长江相差无几。这时,北部山区把平时砍伐的树木薪柴,扎成料簰,随洪水顺流而下,到宋埠打捞上岸。洪水过后,宋埠南门外的河滩上,到处是成堆成垛的木料薪柴。山里人用这种简单的办法,把深山里的树木不费力气地运到宋埠来出售。在那交通闭塞的年代,举水是沟通内外运输的主河道。

我们在家门口就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帆船,象天上的云朵,在南来北往中穿梭。靠着这些船簰,沿举水南下进入长江,直达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下行可到江西的九江,上溯可入洞庭湖而到湖南。湖南来往的船簰最多,宋埠西门外有一条街叫湘帮河,就是因为湖南的船帮簰客聚居于此地而得名。

民国初年,国民政府修通了从武汉到河南的公路,对外交通更为便利。宋埠镇凭着周围人口稠密,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流畅,商贾往来频繁,一时名噪鄂豫皖湘赣。其繁华的程度,远在麻城县城之上。民国初年,宋埠曾经改镇为市。

1942年11月27日(农历十月二十日),我出生在宋埠镇西门外一个叫板桥湾的村庄。那时,举水东河从宋埠西门外分流出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流经程家墩,到板桥湾北首,分成两支小河沟,一支从湾前流过,经邓家堤,注入举水西河;一支从湾后流过,经长塘湾、猫虎湾,注入举水西河。这分叉的两条小河沟,象护城河一般,环绕着板桥湾,与星星点点的大塘小堰串连在一起,构织成水乡泽国。在河沟塘堰的岸边,布满了茂林丛竹,参天的古枫傲立其间。树林里雀鸟群集,蛇鼠随处可见;河塘里水草密布,青蛙与鱼鳖作伴,自然环境美不胜收。湾前的小河上,有两块结实的木板桥。湾后的河沟上,原来也是两块木板桥,后来由乡民自愿捐款,修了一座石拱桥。板桥湾是南乡到宋埠镇的必由之路,两座小桥沟通了南乡与宋埠的南北往来,板桥湾因此而得名。湾里都是何姓人家,又有两条小河护卫,外村人习惯称为板桥何湾。


  起先,湾里只有我们一家是外姓。我们家是从黄冈孔埠街(现属武汉市新洲区)迁来的。据《李氏宗谱》记载,我们的祖先长公是在明太祖高皇帝时,从燕京陈言府长乐县灌口镇迁到孔埠街附近的河口大湾的。孔埠街靠举水下游,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水灾。我们这支李姓支脉,从始祖长公传到第十三世之能公时,为生活所迫,孤零零沿举水而上,闯荡到宋埠附近的板桥湾定居下来,这位之能公就是我们在麻城驻足的李氏始祖,这大概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事。

  我们在麻城的李氏家族人丁不很兴旺。虽然不是单传,每代也只是两人、三人往下传。到我这一辈,已经是麻城李氏的第七世了。

  我出世时,家中有祖父母、父母亲、叔父。我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哥哥年长我五岁,是1937年农历正月初三出生的。我们家是个和睦的家庭,我祖父兄弟三人,祖父是老大,老二永禄公早年去世,老三永寿公被何姓人家招夫养子,做了何姓寡母的上门夫婿。何姓寡母的前夫留下了两个孤儿:长子厚坤、次子厚胤。祖父帮他们做了新房,置了田地,使他们温饱无忧。这个被招夫养子的三祖父,我们称为三爹。三爹住在我们家里。他治家很严,后辈儿孙稍有越轨,不是打就是骂,我们都很怕他。祖父和三祖父一向很和睦,从来没有红过脸。只是到1949年农历7月底,不知为什么事,兄弟俩大吵了一场,甚至动了拳脚。过不几天,三爹腹部剧痛不止,现在才知道那是突发阑尾炎,送到医院动手术割掉就行了。可那时却拿它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三爹疼痛得人事不知,直到离开人世。为此事,祖父抱憾终身。听人说,三爹是不相信算命卜卦的。然而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有位算命的李瞎子来到湾里,大家都说他算命很灵验,三爹也随和着算了一命。李瞎子说他捱不过一年,三爹不信。快过去一年的时候,三爹的身体仍然很健壮。一次,他碰着李瞎子又来到湾里算命,就质问他:“ 你说过我捱不过一年,我这不是活得很好的吗?”李瞎子说:“莫急,不出一个月就要兑现。”三爹气得要扳他算命的胡琴。没想到竟如此巧合,三爹不过一个月真的去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0

365

主题

2906

帖子

315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156

IP属地:上海市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 2018-11-17 18: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幼儿

祖父永福公,年轻时家贫,打过长工,做过短工,甚至还讨米叫化,我的外婆家也在举水河东的铁门岗,离宋埠有十多里路,是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湾里一半人家姓桑,一半人家姓于,湾名就叫桑于家湾。我的外公姓于,家里并不富裕,勉强能过日子。我们到外婆家,也是父亲用箩筐挑着去的。

这里也是丘陵地区,有坡没有山。比较有名的是豹子山,山上有座庙,有棵大树护卫着它。在铁门岗再没有比它更高的山,很远就能看清这棵树。那时的铁门岗,到处是松树林,风一起,满畈呼呼地啸。如果在夜晚走路,蛮怕人的。山上有不少栗架树,我们最喜欢到山上去捡栗架玩。这种栗架有大拇指大,椭圆珠形,能打豆腐,又白又嫩,这种豆腐我没尝过。现在才知道,这个栗架树,学名叫橡子树,所谓栗架,就是橡子。这里主产水稻,土地面积大,劳动力缺乏,小孩子从小就赤身露体地在田畈里跌打。我们有时也下田去扯秧插秧。这里离宋埠远,很偏僻,生活过得比较安稳。

我的家乡却不一样,经常有飞机来宋埠上空盘旋,有时也扔下一两颗炸弹。离我们家不到十里的祝家院子,也建有飞机场,但只落过一次飞机,以后就没有启用。我家房子后面是一大片竹林,为了躲飞机,湾子里许多人家在竹林堤埂下挖有藏身洞。飞机来了,就跑到洞里去躲起来。有时跑不及,大人就把小孩塞到大桌子底下。现在想起来,这都是掩耳盗铃的事。没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常在竹林子里玩耍,用野藤把两边大一点的竹子缠起来,人坐在野藤上打秋千,是经常玩的乐趣事。

  到1949年3月,解放军大部队南下,解放了宋埠,我们湾里驻扎了大批军队。这些军队纪律严明,待人和气,和老百姓相处很好。他们一天到晚紧张地练兵,我们湾前的河沟上,用木料架起了独木桥,门口塘上也用木料捆扎着架起了独木桥,部队指战员成排成排地从桥上跑来跑去,常常有人从桥上掉进了水里,他们爬上岸又继续操练,人人都非常勇敢,没有畏惧不前的。在我们湾子的稻场上,架起了木马、跳栏、爬杆,练兵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当时我们只知道热闹好玩,并不知道他们是在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操练。战士们非常乐观,走到那里都可以听到他们的歌声,特别是在集合站队时,更是歌声嘹亮。他们常唱的几首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就是力量》等,常常是有一个人站在队前划脚舞手地打着拍子,大家跟着高声唱。因为听得多了,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可以随口哼几句。

  我们这里虽然解放了,但一切都是照旧,没有什么改变。种地的种地,卖菜的卖菜,上学的上学,社会非常安定。到了5月份,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我们这里又热闹起来了,印象最深的是“过兵”。我们湾后就是汉(口)小(界岭)公路,经常有大部队南下,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保甲长这些旧政权的小官,组织老百姓到公路上去,给“过兵”的部队送茶送水。接连几个月,军队过了一批又一批。过去看到军队,老百姓都是提心吊胆。现在不同,人们习以为常。军队不但不骚扰百姓,还为百姓做事,比如挑水、打扫卫生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0

365

主题

2906

帖子

315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156

IP属地:上海市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 2018-11-17 18: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变革

这年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地驻军在举水沙滩上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放了许多鞭炮,甚至还朝天鸣枪,我们也跑到沙滩上去凑热闹。

  到了1950年,我们这里才开始变革。上面派来了土改工作队,队长姓杨,还有两位女同志,就住在我们湾里。工作队来了以后,一边开展政治宣传,一边发动群众搞诉苦运动。我们湾里的人家很穷,多是租种外村地主、富农的土地。地里一般种两季,冬春种小麦,收了小麦种棉花,棉花都是小籽花,产量很低,亩产几十斤。种出的棉花由妇女纺成线,织成土布,拿到宋埠街上去卖,换成粮食回来。穿的衣服也都是自己织的土布,用黄土化成浆糊,放到里面揉一揉,然后漂洗干净,算是上了色。好一点的人家,从街上买来靛,染成蓝不蓝、黑不黑的,穿在身上还褪色。姑娘出嫁,就请人印花,蓝黑底子白花花,也蛮好看的。如有穿着洋布细布衣服的,那就是很不错的人家。除了麦子棉花,大宗作物是种蔬菜。我们这里的土地是沙质土壤,很肥沃,适合种各种蔬菜,人们也会种蔬菜。种菜卖钱是大多数人家的主要生计。种菜要不了几多土地,多了也照应不过来。每户有几分地种上菜,挑到宋埠街上去卖,换几升米回来,有时顺便带几块鲜嫩豆腐回来煮白菜,买几根油条或个把油饼,给小孩子吃。人们很满足这种自给自足的小日子。

  我们湾里没有大富户,五、六十户人家,土改时没有一户地主。只有一户人家划为富农,比起周围村子来,这家富农也不够格,只是矮子头上选将军吧。有两户是富裕中农,我家被划为中农。本湾无田地可分,分的都是别的湾子里地主的土地。我家也分了亩把地。分田地时,由贫雇农来评,谁家分多少,一评二算,公道得很。然后用竹签子写上户主姓名,得地多少,是什么方位,插到地头。

  我们经常跑到别的湾子去看没收地主的财产。那时,地主分子要扫地出门,家里包括房屋在内,所有家具都要搬出来,重新分给贫雇农。没收的财产堆积成山,有许多精致的家具,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所以,我们除了看热闹外,还要看稀奇。邓家堤的地主分子邓彩华,比较开明,他主动把自家的所有财产都交出去了,我们也专门跑去看过,并没有贵重的物品,都是些陈旧的箱箱柜柜和花花绿绿的衣服。邓彩华是行医的,在乡间做了不少好事,口碑很好,人民政府给他戴了一顶”开明绅士”的头衔。

  最爽心的是庆祝胜利扭秧歌,打莲花棍。打莲花棍一般是儿童团的事,扭秧歌是青年男女的事。领头的用白毛巾缠头,红带缠腰,一男一女,男的手握斧头,女的手拿镰刀,走在队伍前头,表示工农联盟。后面还有装扮成解放军、商人、学生的,表示大团结的意思。他们边扭边唱,唱的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些娱乐形式,都是军队从北方带来的。我们本地玩的是采莲船,不过这时不玩采莲船了,跟形势搞新花样了。一玩就是几天,从这个湾子又玩到那个湾子,热闹非凡。人们从来没有玩得这么开心。我们小孩子也跟着凑热闹,常随着秧歌队伍到处逛。

  这时候,宋埠街上也很热闹。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中山台。这是一座八卦楼,是专门用来演戏的戏台,有一人多高。台前是个大广场,可以容纳上万人。每到逢年过节,在这里公演地方楚剧,很受欢迎。看戏的人特别多,想看顶台的,一个劲地往前挤。到了台前,由于台太高,看戏的多仰着脖子往上望。那时没有扩音设备,想看门道,听戏文,非吃这个苦不可。而我们小孩呢,看看热闹罢了。在戏场的边子上,花两三个铜板,买根用土办法熬成的鱼糖吃着玩。那时街上还有粽子、汤圆卖。我的祖父上街看戏,总喜欢把我带着,每次总少不了买粽子和汤圆给我吃。这些在周边做小生意的,对象主要是我们这些小孩子。

  之后是清匪反霸。那时经常在举水河边的杨树湾里开群众大会,斗争恶霸地主,枪毙反革命。有时也在宋埠湘帮河旁的沙洲上开大会,搭着高台,台下四周是带着红袖章,扛着长矛的民兵站岗,不准随便走动。台上有武装民兵押着犯人。从前受过压迫的穷人,抢着上台控诉。控诉起来声泪俱下,不时有人高呼口号。当时没有扩音设备,全凭大嗓门喊,台下成千成万的群众随着举拳头。台上喊的是什么内容,没有人去管。这时候,我们也跟着去看热闹。我们才不管大人们的事,哪里人多,就往那里钻。更多的时候是跑到沙滩上去捡贝壳,捡着贝壳带回家去翻个个玩。沙滩里经常可以捡到铜钱,大概是发洪水时,把富人家埋在地里的铜钱冲进河滩的缘故。听到枪声一响,知道是枪毙人了。胆大的,还跑过去看死人。我是不敢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

主题

148

帖子

343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34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12-16 08: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李德望先生的作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上海
精华
0

365

主题

2906

帖子

3156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3156

IP属地:上海市

 楼主| 发表于 上海市 2018-12-16 19: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年老窖 发表于 2018-12-16 08:00
这是李德望先生的作品吗?

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