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钟祥市国土资源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落实国土资源新定位,以保障发展为己任,以节约集约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驱动,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奋进作为,为全市加快发展、提速赶超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资源保障。钟祥市先后荣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省级地质公园、全省磷矿整装勘查区,被评为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先进集体、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一等奖、土地利用绩效考核优秀县市;该局多次被表彰为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先进集体、首批法治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荆门市耕地保护先进单位、荆门市国土资源目标责任管理先进单位、服务经济建设和支持“三农”发展先进单位,并在政风行风评议、人大工作评议、履职尽责督促检查中被评定为优秀。 服务当先 市域经济发展保障有力 突出政策导向,服务转型升级,集中资源要素对重大项目优先安排,有效保障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长寿食品、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等大项目、好项目用地需求。共报批各类项目用地22000亩(其中国有18000亩,集体4000亩),增减挂钩储备指标5266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2000亩;提供耕地平衡指标11200亩,节约耕地开垦费2亿多元,第二次土地调查储备占补指标4.05万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调整多增加规划用地指标22892亩,可用总规模达42897亩;预审用地2165个,受理用地申请3145个,组卷批次用地2236个,面积31586亩,重资产产业园、枣潜高速等项目全部落地。钟祥市入选全省磷矿整装勘查区,争取国家、省级基金1200多万元实施勘查找矿项目4个,新增磷矿资源量5000万吨,磷矿资源保有量8.27亿吨;柴湖、石牌、胡集、丰乐等地富硒资源调查取得丰硕成果,为发展富硒产业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和体现土地价值,年实现国土收益超10亿元,以地抵押融资超60亿元,为城乡建设和企业发展聚集了大量可用资金。把优化发展环境、服务项目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争指标、抓报批、快供应,专班包联、前置服务、全程保障,推进简政让权、减负让利,实施审批提速、服务提质、效能提升工程,累计为78家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减免规费1.8亿元,先后有28家企业赠送锦旗,多次被评为“红旗窗口”。 民生为先 国土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累计申报实施国家、省级土地整治项目30个,建成高产农田83万亩,总投资16.6亿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面积52.5万亩,全省第一;打造了彭墩迁村腾地、罗汉寺土地开发等一批亮点,土地整治项目自建试点全省领先,石牌“1+5”入选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项目工程质量获省纪委“效能监察工程三等奖”;通过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打造全省“三农”首强县中的主力军作用,全力支持项目区路网、林网、渠网和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惠农红利极大,群众好评如潮,共硬化沟渠667公里、水泥路1330公里,新建泵站209座、机井92口,清塘1544口,新建硬化修复田间道及生产路6980.20公里、机耕桥75座,新建下水道120.15公里、晒场(活动场地)35处、人行道1620米、护坡46处,浆砌挡土墙12980米,绿化植树54760株,建成了一批具有钟祥特色的“农”字号项目、产业和新农村示范基地,农民亩平增收过百元,促进了全市“三农”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组织编制了全市节地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把迁村腾地、增减挂钩与土地整理结合起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打造了响誉荆楚的“彭墩模式”“湖山经验”。荆钟、荆京“四化同步”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彭墩长寿小镇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同时,将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统筹安排,在49个贫困村实施项目26个,建设总规模44.03万亩,总投资8.44亿元;组织20家矿山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共建,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极大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效。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预警预报系统,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通过国家验收;成功应急处理62起,无一人伤亡;争取国家资金近3亿元开展胡双磷地区治理,争取省级资金4600多万元、自筹资金1500万元对郢中城区等20余处灾害点进行了治理,促进了人民安居乐业;2014年省级地质公园在客店黄仙洞揭碑开园。 节约优先 资源利用水平升级增效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充分发挥国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层层分解落实耕保目标考核指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18万亩,占比83%。探索了人大代表之家、村级协管员、耕作层表土剥离等保护新模式,连续5年代表省、荆门市迎接了国家耕地保护考核并获高度评价,耕地保护成为钟祥市的一张名片。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入园企业投资额不低于5000万元,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亩;严格用地预审,以项目定土地、以投资定面积、以市场定数量,实行差异化供地;加强用地批后监管,定期开展用地情况督查;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近万亩,建设用地供地率达97%,单位GDP地耗年均下降8%以上。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指标1745亩,获储备专项债券融资7亿元。严格执行用地政策,优化供应结构,用地方式逐渐由“全面安排为主”向“选择保障为主”转变,由“争取增量为主”向“内部挖潜为主”转变,“一剩两高”禁止供地,商住供地占比明显下降;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建设重资产产业园,为“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筑牢支撑。优化磷矿资源配置,磷矿选矿能力达到450万吨/年,研发了硫酸钙晶须、铵氯镁、磷石膏生产水泥缓凝剂等新技术、新工艺,低品位三层矿选矿入选品位由22%降到16%左右;推进矿产开发整合和精深利用,获国家奖励资金1400万元。源头控管、储量动态监管等做法受上级好评并介绍推广。 业务创先 基础管理底盘不断夯实 国土普法成果丰硕,连年顺利通过卫片执法检查。被列为全省乡级土地规划修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单位;第二次土地调查较好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完成权属调查19.51万宗,地籍测量18.43万宗,建立健全了国土资源数据库;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开展,共优化不动产登记流程12项,办理各类不动产登记11568件,做到了杜绝限号、随到随办、群众满意,8家单位赠送锦旗,国土窗口被评为“红旗窗口”。建成并高效运行了门户网站、土地征收、矿业权审批远程报件系统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20家单位档案管理实现达标升级。 提质争先 履职尽责打造“两为”国土 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履职尽责督促检查“回头看”,抓学习,重整改,促规范,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重党性、提能力,勇担当、办实事,更好地保障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把争做“两为”国土作为内在驱动力,强班子建队伍、严纪律守规矩、抓执行提效能,持续优化党风政风行风,加强基础建设、党的建设、素质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文明创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政风行风评议、人大工作评议、履职尽责督促检查中名列全市前茅,10人次分别当选市党代表、人大代表。(安帮友 姚天春 朱月红) 来源:荆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