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417|回复: 6

[荆门印象] 新时代梁山调——荆门市东宝区文艺比赛中耀眼的明珠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8-11-21 16: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时代梁山调——荆门市东宝区文艺比赛中耀眼的明珠
    11月18日下午,在荆门市东宝区群众文化中心举办了第十二届“农家乐杯”东宝区专场文艺比赛,在这场以“奋进新时代,欢乐在农家”为名的大型文艺演出中,极具荆门特色的传统戏曲戏种东宝“梁山调”成为了一大亮点。
01.jpg
    下午五点,东宝区梁山调剧团给观众们带来了《说唱乡村新面貌》,十二名盛装的表演者采用梁山调传统唱腔,用说唱和对白的方式来歌颂新时代的农村美好生活。丰富的肢体语言,口语化的台词和不断变换的队形让她们成为了所有观众目光的焦点,而到了节目高潮处,所台下甚至还有不少观众也情不自禁的和表演者们一同唱了起来。节目结束之际,享受了视听盛宴的观众们毫不吝啬的回报以掌声与喝彩。
02.jpg
   据悉,梁山调作为一种来自于四川梁山县的戏剧唱法,两百多年前经由商人们传到荆门地区,在与当地的戏曲传统相融合后,形成了一门行当较为完整、独具声腔特色、自成体系的传统戏曲剧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复兴传统文化,国家搜集、整理、编撰“十大集成”,东宝区梁山调被列入《中目戏剧集成、湖北卷》,2009年则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3.jpg
   梁山调这一代的传承人是东宝区梁山调剧团团长胡必莲,其父胡士斌生前表演梁山调长达近80年,自编节目100多出,2009年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师从其父的她于2006年组建了东宝区梁山调剧团,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剧种。近些年剧团规模不断扩大,由她参与演出和编撰的剧目也在持续增加。
04.jpg
在谈到梁山调的传承和在新时代的发展的问题上,东宝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织书记,局长邵启宏强调,以梁山调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戏剧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精准扶贫大业中的精神文化扶贫建设相贴合,同时还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方针相契合。这样,梁山调这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众化、流行化,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张文豪 夏宇)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8-11-21 16: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四代传承梁山调
https://v.qq.com/x/page/p0553s1fp0b.html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咱们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将其传承下去,不少优秀艺人是付出了一生心血。
今天就跟着我们的帮女郎,去认识这样一群努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8-11-21 16: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非遗剧目“东宝梁山调”首次唱响意大利                                                             来源: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陈静)中国功夫和美食在国际上一直被追捧,我们是晓得的。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国内少有关注的稀有剧种首次亮相歌剧故乡便收获了无数粉丝。

  3月2日,正值中国的元宵佳节,而在意大利菲洛特拉诺市,一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典——为期三天的2018首届中意文化年正式启幕。意大利副总统、意大利国会议员以及中意200多家知名企业出席了本次文化年,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宝梁山调的展示成为了本次盛会的一大亮点。

  3月3日,由于意大利恶劣的大雪天气,当地戏剧院的场地封锁,东宝梁山调剧团表演场地临时变更为菲洛特拉诺市的百窗城堡,但是丝毫不减意大利观众的热情。演出后,意大利新时代商会主席、中意文化年主委会主席 Paolo Pistola与团长胡必莲亲切交流,表示第一次接触到不一样的中国戏剧,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通俗易记的梁山调唱腔让他记忆深刻。此前意大利副总统与团长胡必莲交流时也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传播出来的少之又少,感谢此次东宝梁山调为中意文化年做出的贡献!菲洛特拉诺市市长Lauretta Giulioni 也为团长胡必莲颁发了中意文化交流贡献奖!

  东宝梁山调属板腔系统的地方戏剧种,是中国稀有剧种之一。乐器以“胖筒筒”(瓮胡)为主,表演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类,声腔为“咿咿腔”,于2009年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宝梁山调剧团团长胡必莲介绍说,她父亲胡士斌生前表演梁山调长达近80年,自编节目100多出,2009年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自己随父学艺,2006年组建了东宝区梁山调剧团,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剧种。胡必莲2017年曾率团到法国奥尔良市、枫丹白露阿翁市等地演出。她说:“那是首次走出国门演出,反响非常热烈,这也鼓励我们继续将梁山调打造为地方特色名片,让世界了解这一传统剧目。”

  今年2月24日和2月27日,东宝梁山调剧团再次受到法国奥尔良市政府,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参加2018新春系列活动演出,团长胡必莲率团表演了根据父亲胡士斌先生自编的“南天戴”而改编的整本大戏《光王私访》,受到奥尔良副市长Martine及法国观众的高度好评。

  中国传统戏曲在欧洲有一大批戏迷,以法国为例,每当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演出期间,很多法国人每天都来看戏,看完戏后在剧场门口的酒吧喝饮料,讨论当晚的演出,等着演员卸妆后出来,簇拥着演员合影……还有一些法国人在看过戏曲节的演出后,自费到中国学习戏曲,成为票友。他们在中国购置了戏曲服装,再经常在法国各地演出,成为中国戏曲的传播者。

  没想到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爱的这么深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呢?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8-11-21 16: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n.jpg
胡必莲

梁山调的荆门姻缘
本报记者 黄旭升 文/图
时间:2007年7月4日
地点:瑞茗茶艺文化有限公司瑞茗楼
人员:胡士斌,1926年1月8日出生,东宝区石桥驿镇普坪村人,梁山调传承人。郑文榜:东宝区文化馆负责人,区作协副主席。钱修海:掇刀区委宣传部干部,曾在东宝区石桥驿镇做过宣传工作。胡必莲:胡士斌二女儿,荆楚梁山调花鼓剧团团长。
   
梁山调在荆门的嬗变
      
    记者:6月10日的《荆门晚报》第6版,刊载了《花鼓戏中的荆门吟唱》,文中谈到:不论是花鼓戏的唱腔还是唱词都源自本土文化。与花鼓戏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地方剧种的梁山调,它最初的曲调不是本土的,而是地道的“舶来品”。郑文榜先生,你作为东宝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主持了这次梁山调申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我想请你谈谈梁山调这个剧种的大致情况。
    郑文榜:梁山调是流行于荆门、钟祥等地的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据考证,其腔调源于清代川东北的梁山县(今称梁平县)一带流行的灯调。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刻本中有“芦棚试演梁山调,纱幔轻遮木偶场,听罢道情看戏法,百钱容易剩空囊”的咏叹,说明那时梁山调剧种在湖北已初具雏形。
    我们现在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山调”,确切地说,只是沿用了梁山调的唱腔或声腔名称。也就是说,东宝一带的梁山调,经过周天运、胡士斌、罗织秀、钟立淼等民间艺术家的不断挖掘、创新、整理,早已将这个“舶来品”本土化了。东宝一带的“梁山调”,与它的“远亲”四川梁山调相比,简直就是质的飞跃。正如四川梁山的美女嫁给了湖北荆门的帅哥,组成的家庭落户在了荆门东宝一样。在过去的岁月里,这个经过“婚姻优选法”而结成的“姻缘”,被当地人所接纳并喜欢,逐渐成了东宝周边地区人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成了一种被老百姓关注的文化现象。
    记者:今年6月9日,我在市群艺馆门前广场上看过胡士斌老人的演出。胡老的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根本看不出他已经82岁。胡老,请给我们谈谈四川的梁山调是怎么在荆门落地生根的吗?
    胡必莲(插话):哈哈,我父亲只要站在戏台上,就忘了自己的年龄。有戏唱,是他最大的心愿。
    胡士斌:梁山调从四川到湖北的流传路线,是以四川梁山县为源头,经长江中下游入江汉,走水路再走陆路传入的。那时,川盐从四川上船,顺流而下到宜昌的三斗坪卸船,一批盐转入汉水运输到其他地方,一批盐由荆门的大盐商彭奇请大量脚夫挑到石桥驿等地。我的师傅周天运就是挑盐的脚夫,在艰辛的长途跋涉中,只有“梁山调子”成为脚夫们的精神寄托,除了可以缓解疲劳,还可以咏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梁山调”或“梁山调子”,在四川梁山县一带也称“胖筒筒调”。“胖筒筒”是四川梁山一带的一种民间乐器的别称,学名为“瓮胡”,形状类似现在的二胡,因为琴筒结构中间较粗,显得很“胖”,故名“胖筒筒”。“胖筒筒”是梁山调的主奏乐器,后来人们干脆叫梁山调为“胖筒筒调”。
    我出生于1926年1月8日,从14岁起开始从师周天运,学习梁山调,主攻生角,兼学旦、净、丑,同时,还掌握了文、武两场的打击乐演奏技巧。几十年来,我主演过《四郎探母》《常相公卖妻》《吕蒙正赶斋》等100多个大小剧目,演出5000余场。1951年,师傅去世后,我一直作为大弟子成为剧团的掌门。在几十年的演出中,我带过本地及周边县、市赶来学艺的徒弟100多人。同时,使原生的梁山调与东宝、钟祥一带的民歌在声腔上相融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独具声腔系统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
   
梁山调的地域文化背景
   
    记者:我们从许多文化现象中不难看出,某一种文化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出现、发展无不打上社会生活的烙印。此外,它还与相关文化现象存在着相互借鉴、吸收、互补的关系。花鼓戏如此,梁山调也应该如此。那么,作为最初的梁山调,一些民间艺人是怎样融入本地的文化元素的呢?
    胡士斌:我的师傅周天运只是将原味的梁山调带到了东宝一带,使之成为完整的、属于本地区的梁山调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1951年,我们剧团排演批斗“彭奇盐社”剥削老百姓的节目,歌词是我们创作的,曲调用的是“梁山调子”;1954年,我们梁山调剧团排演《放风筝》,我和张志兰(石桥驿永圣人)分别饰演男女主角,内容反映新社会的变化,曲调仍用的是“梁山调子”,剧中的对白是荆门城北方言,还编入了大量地方歇后语、俏皮话。《放风筝》代表荆门县参加荆州地区组织的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饶民泰专员亲自为我们颁奖。在以后荆门县多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我们剧团所编的新剧目屡次获奖。
    记者:梁山调为什么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郑文榜先生能从梁山调的“技术”层面跟我们谈谈吗?
    郑文榜:好的。梁山调吸取了本地民歌的精华,如《漳河谣》,就是通过小生唱段来表现的;梁山调与流行在荆门地区的地方花鼓戏相结合,群众喜闻乐见;梁山调借鉴漳河皮影戏唱腔,在主唱腔不变的情况下,加宽了音域,使之旋律优美,拖腔拖板,符合老百姓的审美需求;梁山调借鉴花鼓戏等剧种的剧目,创编了《补背褡》《康氏磨媳》《朱氏割肝》《三讨荆州》等100多个剧目,故事情节来源于历史传说,深入人心,能很快被老百姓所接受。
    记者:钱修海先生,你是城北盐池人,童年时的耳濡目染,使你对梁山调这种家乡地方戏有着很深的感情。前不久,我在网上读了你的帖子《记忆中的梁山调子》,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你的故乡情。你能从一个观众的角度谈谈对梁山调的印象吗?
    钱修海:的确,就像鲁迅先生所写的《社戏》一样,梁山戏对我这个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荆门城北人来说,记忆是非常深刻的。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它叫梁山戏,更不知道它的唱腔叫梁山调。我们小的时候,农村文化生活非常匮乏,上演一场地方戏,几乎就是当地的一件盛事。记忆中,每年的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村里的戏班子都要上演一两台戏。一有戏,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是扶老携幼赶来看戏。簇拥在戏台前,一看就是半晌或整天。我个人的印象,就是觉得家乡戏的唱腔非常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当时好多段子都可以跟着哼唱几句。真正知道家乡的戏叫梁山戏并关注它,是在1996年左右,当时我在乡镇做宣传干事,协助市电视台做了一个关于梁山戏的小专题片,也就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胡士斌老人,知道了一些关于梁山调的唱腔名称。
   
梁山调的发展与未来
   
    记者:我了解到,梁山调发展到今天,似乎是后继乏人。何必莲女士,您作为胡士斌的二女儿,又是大家推举的“荆楚梁山调花鼓剧团”团长,你对梁山调这个剧种的前景怎么看?
    胡必莲:我的姐姐胡必全和妹妹胡必珍现在是我们这个剧团的主要演员。我虽没有学过梁山戏,但丝毫不影响我对这个剧种的喜爱。我之所以愿意从我节俭的生活中拿出一些资金来扶持梁山剧团,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首先,梁山调是我们那一带群众非常喜欢的地方剧,为了这个剧种不至于没落下去,我在剧团工作人员的服装、乐器、转场运输费上投入了一些必要的资金,在大家都关心梁山调未来发展的前提下,也算我为家乡父老尽了我的微薄之力;其次,我是孝子,想让父亲的晚年过得更幸福,因为唱戏是父亲一生的追求和爱好。再次,了结我母亲的遗愿。我母亲是今年农历二月二十五走的,几天之后的农历“三月三”,父亲带着对母亲的悲痛,如约登上了戏台,在石桥驿红岩村演出。难怪病榻前母亲曾拉着我的手说:“桂英(胡必莲的小名),你爸爸一生爱好唱戏,只怕他以后要倒下也会倒在台上,只要他喜欢,你们就尽量满足他的心愿。”
    现在,我们剧团是松散型组织,农忙时,大家在家务农,农闲或重要传统节日,我们会聚在一起到各地为老百姓演出。经过我们这些年的培养,包括我的姐姐胡必全、妹妹胡必珍在内,代光菊、余玉远、钟守溪、王主珍、杜德春、代玉华、张家龙、钟守勤、夏清庭、钟道瑞、张修勇、赵正军、夏清元、胡帮银、陈开金、石顺勤等人正在成为新一代梁山调的传人。
    记者:梁山调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能否谈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钱修海:近两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确实成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词汇。生活在一个地方,除了身边的秀美山川、老祖宗留下的精美建筑等有形的东西外,还有好多都是口传心授的无形的东西。我所知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北京的全聚德烤鸭、河北的杨柳青年画、川剧中的变脸、少林寺功夫等等,都深深烙在后人心中,并让我们引以为豪。梁山戏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轰轰烈烈后,到了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沉寂,好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家乡还有这样一个戏种。现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梁山戏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我觉得不仅仅是要唤醒我们的一种记忆,更多的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护。
    记者:一提到文化保护,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文化人的事,是政府的事。保护梁山戏,保护地方文化,大家认为普通民众应该做些什么?
    胡必莲:梁山戏从人民中来,还应该回到人民中去。梁山戏之所以能从一个外来戏种,逐渐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就是因为它吸收了本地乡土的文化元素,融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元素。现在提倡新农村建设,除了要提高农村物资生活水平,还要保护好独特的地方文化,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梁山戏,让梁山戏重新回到农村的舞台上。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梁山戏后继无人的问题,才能解决守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老百姓却仍然文化生活空虚的问题。

(2007年07月08日《荆门晚报·都市假日》3版“文化·沙龙”)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4

165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李淳风后生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9769
QQ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8-11-21 16: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原创梁山调花鼓剧《割肝救母》

001.jpeg

002.jpeg

003.jpeg

004.jpeg
割肝救母主要讲述的是古时荆州,城中有个赵员外,其妇人陶氏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娶张家女,次子配李家亲,三子娶了朱氏小姐。三子出门谋生,陶氏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由三个儿媳侍奉。三个儿媳中,大儿媳张氏心狠手辣,不愿意侍奉老人,并想独霸家产,三儿媳朱氏贤惠孝顺,割肝奉亲……

       该剧反映了中国古代婆媳关系、妯娌关系之间的深沉内幕,描写了人们围绕财产、亲情展开的生死博弈,从而显现了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封建伦理与人性缺陷造成的人间悲剧。
        “孝”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的儒家学说所宣扬的主流。《割肝救母》虽有点愚忠,但从关爱老年人的生活起居,人文关怀等方面,讲述了关爱老年人的基本准则。在当今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良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发挥了比较积极地作用。
演 员 表
        朱     氏 —— 代光菊 饰        
张     氏 —— 胡必莲 饰
        李     氏 —— 胡必珍 饰        
陶     氏 —— 汪天莲 饰
太     白 —— 王士英 饰
观     音 —— 余玉远 饰
大 铁 匠 —— 齐   彪 饰
小 铁 匠 —— 荣文玉 饰
雷     公 —— 赵玉娟 饰
闪     母 —— 杨金菊 饰
书 童 甲 —— 周鑫雨 饰
书 童 乙 —— 章乙琳 饰
书 童 丙 —— 王邓荣 饰
赌 徒 甲 —— 李士福 饰
赌 徒 乙 —— 代秀菊 饰
胡 必 莲   武当山下院荆门市白云观管委会主任,荆门市东宝区政协委员,从小受父亲影响,学唱梁山调。主攻:旦角,兼生,丑角。曾演出:《安安送米》《梁山伯访友》《美人瓶》《胭脂情》《小姑贤》《放风筝》等。2006年任荆门市东宝区梁山调剧团团长,并无私奉献整个剧团运转费用。
2012年于东宝区石桥驿镇普坪村, 筹建梁山调传习馆,同年接受胡士斌老师书面文字委托,开始承担梁山调保护、传承的重任。
2016年师傅正式在大礼中传位于我,原荆楚梁山调花鼓剧团升级为荆门市东宝区梁山调剧团,一切运转费用均由胡必莲个人承担。
2017年l月受法国巴黎三区政府,奥尔良市及枫丹白露――阿翁市市长及政府的邀请,赴法国参加“中国新春艺术节”演出,让荆门东宝梁山调走出了国门,登上国际舞台。
06.jpeg
胡 必 莲
07.jpeg
剧中饰演大媳张氏







读史,读世,观天,观地,观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862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477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8-11-22 10: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0

主题

5

帖子

11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11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3-4-2 08: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善调为四川梁山戏传入为近世讹传。又有汉江绵延一千五百多公里为何只是在这一小片区域留存。而不是沿长江在洞庭湖南北落脚。
  从良善调流传的区域来看汉西的钟祥东宝的磷矿双河石桥驿等部分核心区域。这些区域又恰好是楚庄王王居蓝郢所在地。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楚庄王在位三年了整天声色犬马不理朝政。还不让人谏言,违者杀头。右司马所谓的隐言可能采用的方法就是这种劝善小调,楚王喜欢又让他醒悟。
  在钟祥石牌镇有个戏楼。人们皆以为始建于明清。其实这里是古权国的遗物。可见早在两三千年之前的楚国及其周边。戏曲在那时就以各种表现形式出现了。而良善调正是有了官方的背景而得以在民间流传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