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时间 : 2018/12/8 15:30:49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王协望
人老了爱怀旧,这大概是一个规律。新近发生的事,或许是昨天前天,在大脑里存不了多日就记不住了。然而,五十年前的某事,某人,某些场景,至今追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故乡黄梅,位于鄂皖赣三省交汇处,其地理位置人称“吴头楚尾”,离三国时期**的军事重镇柴桑(今九江市)只有一江之隔。故乡留给我的记忆实在很多,但仍鲜明地活跃在脑子里的,首当村里的黄梅戏。
村里人唱戏,起初不是舞台表演。劳动中的间歇,凡有人聚集的场合,总有人提议“来一曲吧”。没有锣鼓,没有乐器,只是清唱。三女姐仪态端庄,唱得很好,一进入角色便双目传神,嗓音清脆嘹亮,大家特别爱听她唱。记得有一年插早稻秧,田边地头休息时,她与李佬哥对唱《夫妻观灯》,围过来很多人,把隔壁夏河村插秧的一些人也吸引了过来。唱戏的田岸拐角容纳不了那么多人,有些人就光脚站在田里看。光看还嫌不过瘾,入神的还跟着唱,久久不愿散去。常常,老队长王海先大声喊话:“今天就玩到这里,这一周要大干,不能误农时。趁‘五一’前把秧全插下去,我给大家放假两天,你们好好唱,好好听,玩个尽兴。”只听人群中一片欢呼,不大一会,所有人都各就各位,紧张的劳作又开始了。
农历十月,二季稻已收割,正忙于打场,常常打夜工。那一阵忙过后,打谷场上清开了,老队长带领村民把自家吃饭的大方桌都扛了过来,整齐地拼接固定,很快一个舞台的雏形就出来了。接下来就用宽帘子布四周一围,用晒棉花的芦席当中一拉,前台后台就分开了。准备就绪,打谷场就热闹了起来。许多人都闻讯赶来,有出谋划策的,有亲自动手的,呈现出一派欢乐景象。村里的一位大嫂,从4公里外娘家的小山上拉回了一板车嫩绿的松树枝条,经人巧手一扎,将舞台装扮得非常气派。柴油发电机安装到位,未到天黑,广场热闹非凡。“咚咚锵,咚咚锵”一阵锣鼓声响起,一曲《孟姜女》就开始了。
往后我离乡,再也没有见到这热烈、质朴、亲切的场面。当我两鬓斑白,身躯佝偻,跌跌撞撞回到黄梅濯港桂家墩时,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内心觉得一阵阵的沉重!是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已不是当年的原生态。村支书三伢似乎摸到了我的思想情绪,牵着我的手说,每年春节村里会请剧团来唱几天,过年嘛,也让乡亲们过过戏瘾,乐呵乐呵。
好啊!我终于从低沉的情绪中挣扎出来。看到村民们盖的房子光鲜漂亮,日子过得那么殷实,马路边停满了自家小汽车,喜悦又涌上心头。走着,看着,想着,从一辆小车内传出黄梅戏的声音。走上前,原来是本家的侄子在搞车内卫生,音响一直开着。“范郎范郎你听妻讲,我送寒衣来到你身旁,北风怒号寒气降,不知你手脚凉不凉”。
我停下了脚步,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