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谢国清 刘兵 李雯艳 见习记者熊秋野
秋冬时节,老河口市花问渠,丹渠两岸层林尽染,游人如织;李楼镇春雨苗木合作社,各种桃、梨正通过电商走进千家万户;老河口牧原公司猪舍内,智能养殖技术广泛运用,生猪实现了从繁育到饲养的全自动化;祖籍澳洲的淡水龙虾,不远万里来到薛集镇安家落户,惬意地生长、繁衍……
当前,老河口市以建设“中国有机谷”老河口板块为契机,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以绿色打底,围绕“三水一菜”(有机水果、有机水产品、水生态文化旅游和有机蔬菜)及现代畜牧产业大做文章,广袤的农村呈现出勃勃生机。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取消农业税、连续提高粮食综合补贴,再到全面推广粮食机械化生产……
进入21世纪,老河口市加快农业农村改革的步伐,谱写出一篇篇改革发展的新华章——
2009年7月,老河口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2010年12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
2013年10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2010年至2018年,连续9年被省委、省政府认定为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园区。
经过40年的发展,老河口市以生态、环保、循环、减量、有机为理念,推进“三产”融合。
目前,全市梨、桃及猕猴桃、葡萄、山楂等小水果种植面积达11.5万亩,年产量25万吨,年产值7.5亿元。水果产业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基地面积达3000亩,先后打造出“老河口砂梨”“老河口大仙桃”两个地理标志商标,“汉水砂梨”入选农业部《2015年度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仙仙大仙桃”获评2017年国家名优特产。2017年,老河口金艳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两家水果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自主研发的黄桃品种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并屡获全国最高奖项“风味皇后”奖,合作社还制定了黄桃有机生产标准,填补了全省桃标准化生产的空白。
“过去养猪、养鸡都是散养,一把米、一瓢水、一瓢糠,经济效益低。”回忆起改革开放之前老河口市的养殖业状况,老河口市畜牧兽医局工会主席傅连群说。
从事畜牧工作几十年,傅连群是当地闻名的老兽医,见证了老河口市畜牧业由分散养殖走向小规模化养殖再到现代集约化养殖的转变。
傅连群说,从家庭散养式到2000年后提出标准化养猪“150模式”,再到现在实施的“十百千亿”(出栏十万头牛、百万头生猪、千万只家禽、一亿斤水产)工程,老河口市“畜”势腾飞的场面让人振奋。
11月18日,在老河口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数字中心,监控画面上保育舍、育肥舍、哺乳舍等养殖区域情况一清二楚。该公司工作人员宋涵爽介绍,公司去年11月底竣工投产,到目前生猪出栏量已达40万头。
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给老河口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香港炳记行投资5000万元兴建标准化鸡舍15栋,养殖蛋鸡50万只;内蒙古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兴建肉牛全产业链项目;五好农业有限公司,建设千头肉牛养殖基地及秸秆加工利用项目,预计年出栏肉牛6000头……老河口市正从“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迈进。
借助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老河口市渔业工作重点转向了有机水产养殖业,现代渔业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7年底,全市水产放养面积达12万亩。预计2018年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35万吨。
自2014年开始,老河口市大力扶持和推广“稻渔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稻虾(蟹)共作产业成为该市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2018年,出台了《稻虾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老河口市促进稻虾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计划在薛集镇西排子湖高标准建设1.5万亩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力争到2020年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5万亩。
目前,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公司建设、农户参与的模式,老河口市引进了苏亚水产、渔家傲农业、远为水产、鸿源生态农业、壮大致远渔业等10余家公司,重点发展小龙虾、大闸蟹、澳洲淡水龙虾等养殖项目。到2020年,老河口市将建成各类稻虾、稻蟹种植养殖基地10万亩。届时,老河口市将建设成为鄂西北地区最大的稻渔共作基地。
改革开放40年来,老河口市荷锄暮归、肩挑背驮的粗放式农业种养模式逐渐消失。如今,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老河口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幅栩栩如生的生态产业画卷正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