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 2019-1-7 16:54: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消逝的炊烟
添加时间 : 2019/1/6 10:54:34
作者 : 徐 俊 来源 : 黄冈新闻网
“山村炊烟映朝阳,远陌青山绿意长”“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千百年来,炊烟像一道音符,跃动在古人的诗句里。炊烟从屋顶上袅袅升起,或匍匐,或婀娜,是乡村搏动的命脉,飘出的是家的味道,抚慰劳作者停歇下脚步,召唤放牛的孩子早点归家。
在我的记忆中,对炊烟的印象并不是那么美好,但能真切地感觉到炊烟由浓变白,由白变淡,再变得隐约羞涩。
浓浓的炊烟时常飘荡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记事时,住的是青砖瓦房,一大片房子,里面住了好几家人,共一大门进出,我印象最深的是厨房里的老虎灶。长长的烟囱直插屋顶,老虎灶肚大能吃柴,通风不畅,一做饭屋内就烟雾弥漫,屋顶上厚重的青烟袅袅升腾。那时的炊烟,因为老虎灶的缘故,燃烧不充分,浓得发青。
为了屋顶上一日三餐如约而至的炊烟,母亲从青年到中年,是被炊烟催促前行的。那时家里养有1头耕牛,下午放牛时,母亲总会拿上一条冲担,把牛赶到对面的山上,边放牛边割茅草。因为村子里的人大都要放牛和砍柴,先是在近处的山上,近山柴草少了后,就往远处山头上跑,母亲的脚丫子越跑越大。记得那时的山上,老是一副稀疏光秃的面孔,树木稀少,植被破坏,在家里就能看到山上的人和牲畜。尽管母亲经常砍柴,但还是喂不饱厨房里的那口老虎灶,每年正月间,还要请上几个壮劳力,到责任山上砍伐松枝,在屋头边的泡桐树上码上高高的松枝垛,这样母亲心里才会踏实。
后来,村里开始建“新农村”,拆掉了老房子,统一规划建设了成排成栋的土坯瓦房。1个厅堂,1间厨房,外加3间卧室,房子比以前的亮堂、方便。最大的变化是灶台,灶膛比以前的小得多,安装上了钢筋楼桥和进风道口,灶台上还装饰上了洁白的瓷砖,这就是在当时农村普遍兴起的省柴灶。
省柴灶的推广普及,最直观的变化莫过于炊烟。屋内很少有飘荡的烟雾,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变淡变白了,冉冉升向空中。宁静的清晨,在薄雾弥漫中,农家的大门次第打开,淡淡的炊烟就会从每一家的屋顶上袅袅升腾,此时,整个村庄就笼罩在一层稀白的烟雾之中。
再后来,炊烟已在我的记忆里渐行渐远。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收入大幅提升,人们开始拆掉土坯房,建起两、三层高的楼房,我家在拆掉的土坯房老地基上,也建起了3层的小洋楼。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在楼房后面建了独立厨房,厨房里省柴灶、自来水、壁橱等一应俱全,还有冰箱、电饭堡、电滋炉、煤气灶等电气设备。
我平时住在镇上的商品房里,家里就母亲一人生活,洁白的灶台似乎成了摆设,母亲已很少用灶做饭了。煮饭用电饭煲,炒菜用煤气,火锅用电,灶台安静如处子,见证着厨房里的变化。
烧柴一年比一年少,厨房头边的柴草屋渐渐丰盈。即便如此,几十年来,受尽砍柴之苦的母亲,却吝惜每一根柴草,总要将看到的枯枝落叶捡拾回家,柴草屋里再也塞不下了。我时常叮嘱母亲,再不要捡拾了,可柴火如同魂魄,游走在母亲的血液里,令她难以割舍,母亲照样见柴就收集,稻场外又如从前堆满了柴垛。
此时的村庄,炊烟已变得羞涩难觅。大多数厨房都躲在楼房背后,现代化的炊具基本普及,人们大多不再使用柴灶了,但过年过节、有亲戚拜访、亲人团聚时,柴灶还会派上用场,因为铁锅饭香,柴草做出的饭菜是妈妈的味道,是乡村的记忆。在楼房的遮掩下,用柴灶做饭,淡淡的炊烟隐约其后,飘忽难觅。
炊烟消逝的村庄,虽然少了一道乡愁,少了一些诗意,但我更爱白云蓝天和碧水。人们烧柴只需从田地边撸两把茅草,或从山林、果园里拾几段枯枝,就能应付日常烧柴所需,完全不用专门上山砍柴。怀抱着村庄的青山,树高林密,植被丰富,不少小时候放牛的山林,现在已是人迹罕至了,极目所望,满目青山。少了炊烟的缠绕,白云更白,蓝天更蓝。村庄前面,那条日夜不停歌唱的小河,水清见底,游鱼嬉戏,流淌得比过去更加欢快。
现在想来,炊烟是千百年来农耕文化的产物。伴随着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炊烟如同一位长者,已步履蹒跚,将会归隐到我们记忆的深处,消失在乡村生活中,最终会成为人们记忆里一道悠长的回忆! |
|